2018-08-17 14:07:44 来源:
选择合适的时间点把孩子从公办学校转入国际学校,似乎成为社会知识阶层的普遍认识。从数据上看,国内外籍学生为主的国际学校超过100所,而提供国际课程的各类学校已经超过1000所。然而为了避免孩子掉入不同教育体系的缝隙中,学生和家长在决定转学前应该做好相应准备。
关于家长:
有的家长对国内的基础教育丧失了信心,不想孩子经历中高 考复习的痛苦。往往认为国际学校高端洋气,学业轻松,读这种学校家长也可以松口气了。不得不说的是国际学校不但不会“减负”,反而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尽管说高考一考定终身是缺陷,但是起码您知道考试的日子和科目。而以目标为美国大学的同学为例,托福[微博]考试一年有40次,SAT考试一年有6次,IB和AP考试每年都有,什么时间点考什么考试都要花精力去研究和规划,以前在公立学校只关注孩子分数就够了,而到国际学校要关注的东西会更多。关注外面的世界,了解更多西方教育的资讯。
作为家长同时要做思想上的转变,既然就读国际教育体系的学生被定义为一条“非主流成长道路”,那么家长首先也要先变得“非主流”一些。帮同学辅导作业的日子恐怕要结束了,哪怕英文很好的家长对很多IB课程的作业也束手无策。因为很多作业是要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的项目,例如做一个产品或者拍一个视频。在公办学校每天看孩子忙碌的做卷子会很欣慰,但是进了国际学校会经常见孩子对着电脑“发呆”,很多家长理解的学习就应该是低头做卷子,“发呆”是不能容忍的。然而这种“发呆”正是因为孩子在思考,国际教育给予孩子的礼物之一就是批评性的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做“非主流”家长请从允许小孩“发呆”开始。
家长必须提高英语水平,国际学校的管理团队都是西方人,班主任也都是老外。文佩德这种可以流利讲中文的外国老师确实有,但是很少。家长会和校园开放日的频率是超过公办学校的。希望从任课老师或班主任那里获得最直接的反馈,则需要用英语进行沟通。当然也可以跟我这种中方教师侧面了解孩子情况,但是总是不如直接获得信息来的便捷。
需要对严格的校规校纪有准备。今年迎接新生,不少新同学家长都对一丝不苟的各种校服搭配方式表示了错愕。而严格的校服着装规定是精英教育的入门课。校服搭配不符合要求是不许入校的。国际通行的学生行为规范更是被严格的执行着,一旦触碰红线被果断劝退的例子不胜枚举。
新生家长习惯在孩子身上拼命寻找上了国际学校之后的优秀特质。然而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考试制度,国际教育更侧重人格的塑造,这样的教育成效不会在短期内就显露得那么清晰,只有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家长才能够看到和感觉到。主流教育久了,家长想象的成就或向孩子索取的回报多数只是漂亮的考试分数,可能孩子身上出现了能力的提高家长反而无法及时认识到。
国际学校学生表演国际学校学生表演
关于新生:
首先是语言上的准备,英文能力永远是重中之重。尽管录取环节都经历了英文水平的考核,但是同学之间的水平还是存在差异,相对于那些长期就读英文课程或者在国外生活多年的同龄人,公办学校来的插班生还是会感觉压力很大。全英文授课对多数同学来说都是个考验,当然有经验的老师会跟据班上的同学水平调整难度和方法。
学习方法的转变,尤其是课堂辩论、学习小组方式。授课的模式和氛围与公办学校风格迥异。而对写作、阅读能力的要求也很高。国际教育非常注重书籍的广泛阅读,老师会建议学生阅读各种书籍,积累知识。很多文科的家庭作业都是以论文的方式完成,英文写作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学会包容和理解,学会解决问题。和公办学校不同,国际学校的学生尽管多数以亚裔同学为主,华人孩子比例很高,但也会由于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的不同,在同学间会有文化差异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要提前有个心理准备,遇到无法理解和不习惯的事情要学会包容和沟通。
俱乐部活动和社会活动变得十分重要,和走高考之路的学生不同,进入国际学校后,不能只盯着分数,在俱乐部和社团中的优异表现也会成为申请世界名校的砝码。除了校内的活动,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尤其开设IB课程的国际学校中,社会活动是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来评估和计分的。对日常成绩要重视,高考只要最后一锤子砸响了就成了,高中成绩怎么样无所谓。而西方大学则更重视高中的日常表现和GPA。尽管国内高中的成绩单在西方大学录取环节的采信度极低,但是修读IB等全英文课程,采用全球通行的评估和计分方式的国际学校,在成绩单的采信方面优势十分明显。保持年级前20%的GPA对于申请世界名牌大学将十分重要。
新生会面临不少的困难。一定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当你克服一切困难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自身能力有了很大的飞跃。尤其中考[微博]后才转学过来的学生。他们大多数英语听说能力都比较弱,但是他们会一点一点的赶上同学的英语水平,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尽管开始会有些困难,但未来一定是非常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