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七考网 > 校园 > 活动 > 高校摒弃“帽子王”选法 同行评出来的才是“真人才”  正文

高校摒弃“帽子王”选法 同行评出来的才是“真人才”

2018-08-22 16:13:19来源:中国青年报

长江学者、千人计划、青年长江、杰青、优青、青年千人……虽然没有一顶“帽子”,微软研究院理论组主管研究员陆品燕依然当上了上海财经大学的教授。两年时间,这所学校赋予他极大的自主权,他牵头的上财理论计算机科学中心也不负众望,成为全球知名计算机排行榜“Computer Science Ranking(计算机科学排名)”中2008-2018年亚洲第一、世界第十五的研究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院长李国杰用“奇迹”二字来形容上财的这支团队,他说道,“上财坚持十几年人才引进同行评价,不注重国内的各种‘帽子’,形成了人才引人才的接力效应。”

日前,记者走进上财陆品燕团队,为公众揭示一套与众不同的高校选材、引才、用才机制。

谁都想要“帽子王”

在上海财大新近出台的一份《上海财经大学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方案》中,方案起草者用“令人痛心”几个字表达了对“一批经过多年培养成长起来的拔尖人才等学科带头人和一些崭露头角、潜力巨大的中青年骨干流失”的担忧。

上海财大人事处处长、人才办主任程霖告诉记者,目前各大高校人才竞争呈现出“白热化”的趋势。国际上,学校面临着欧美、新加坡和香港地区高校的直接竞争;国内环境中,越来越多高校在平台、薪酬、福利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竞争。

记者注意到,我国国内高校人才流动处于相对无序的状态,高校之间处于“不愿种树,都来摘果”的博弈困境。而对各种“果”的追求,如今则演变为对各种“帽子王”的追捧。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多所高校相关负责人后发现,几乎每一所学校都对自带“帽子”的青年教师特别感兴趣。尤其是一些知名度、学术地位不高的学校,特别重视戴在教师头上的各种“帽子”,哪怕是某一个学会的理事、委员,高校也都趋之若鹜。

华东地区一所高校的人事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曾愿意以百万年薪引入一个青年千人师资力量,对对方最大的需求,就是在本校建立一个带“中国”字样的相关行业研究中心或者协会。

对此,上财公布的方案明确了一系列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及学术新人的培养举措,比如为所有新进教师提供科研启动经费、优先选派优秀青年拔尖人才到国外一流大学访学或从事博士后研究、优先资助青年学术骨干所取得的优秀科研和教学成果、优先破格提拔学术能力突出的青年学术骨干等。而以上所有,并不只针对“四青”。

“在国内人才奇缺的时候,政府部门采取千人计划、杰出青年基金等办法吸引人才是必要的。但现在,政府出面戴‘人才帽子’的历史作用已经完成,应该回归各用人单位自主招聘人才的常态。”李国杰院士在《为优秀青年科学家点赞》的文章中写道。

同行评出来的才是“真人才”

陆品燕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从企业直接转到了高校当教授。上海财大的引人方式,不看“帽子”、不看“职级”,只看真正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同行评议结果。

陆品燕是上财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心主任葛冬冬推荐给信息学院院长岳劲峰的,而葛冬冬又是另一个早年通过同行评议进入上海财大的青年教师。

“找了十几个国际同行来评议,所有人都知道他是谁、他在做什么研究。”岳劲峰仍记得对陆品燕进行同行评议时的情形,他把邮件发给了哈佛、牛津、乔治亚理工等多所国外高校知名教授,其中包括图灵奖得主、欧洲科学院院士等。

这些学界大佬们不仅认识陆品燕,还能对他的一些学术成就娓娓道来。有一名教授,对他在复杂性算法领域的卓越贡献印象深刻,“这个年轻人用106页纸来证明一个定理”;还有一名教授对他设计的竞拍机制很感兴趣,认为他思路开阔、不拘泥于现状;有多名教授用“Leader”这个词来形容陆品燕;乔治亚理工的教授甚至认为牛津大学刚刚发布的正教授招聘广告就是为陆品燕定制的。

“那是2015年,那会儿陆品燕刚刚从清华毕业6年。你说这样的人,我们要不要?”岳劲峰得到同行评议结果后,向时任校长推荐陆品燕。第二天,校长就带上人事处、科研处、后勤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一同来为这个“新人”的入校召开协调会。

这在上海财大是常态。“一个我们认定的顶尖人才决定来了,立马就要给出为他服务的所有方案。一方面显示学校诚意,另一方面也想速战速决,尽快入职。”程霖说。

陆品燕告诉记者,上海财大的引人效率是自己接触过的多所国内学校中最高的,“第二天给出方案,第二周我就决定入职了”。

陆品燕喜欢简单明了的学术环境,上财的“快速方案”让他对这所学校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务实。

他曾在多所学校担任过教师遴选委员会委员,见识过很多“低效引人”的怪现象。比如,有的高校招一个人,需要整个学院教委会委员投票,看似公正,实则暗藏玄机,“不从学术水平出发评价人,而是老师之间互相挤兑。”又比如,遇到一个拔尖人才,很多高校出于“平衡”考虑,不敢开高价要人,不能按照个人贡献多少进行合理工资分配。

这些,都成为阻碍“真人才”进入理想高校的瓶颈。

要头衔,还是要突破?

没有任何“帽子”的陆品燕,实际上也是国内各大高校的“抢手货”。记者了解到,曾有一所知名高校在3个不同阶段给他发去了3个不同职位的offer,但都被他拒绝了。

选择上海财大的理由很简单——学术环境自由。

上财信息学院院长岳劲峰很少干预陆品燕团队的工作。学校给他招聘、选拔自己团队的权力,告诉他一个团队的薪酬区间,招什么人、给多少工资,由他自己决定。

目前,陆品燕招聘了一支由俄罗斯、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人员组成的团队,他们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等。此外,他还聘用了10多名来自美国高校的流动岗教授,这些人每年会来上海1个月协助科研。

“每次招人会与我讨论,基本都以陆品燕的意见为主。”岳劲峰告诉记者,他根据同行评议的结果,相信陆品燕是不可多得的一流人才,“既然是一流人才,就让他自己去发挥,他不会容忍自己干得不好,他所做的一切也在努力建设自己的信誉、品牌。”

岳劲峰几乎从不给陆品燕下任务、下指示,也从不拿一般的学术标准来评价陆品燕。他认为,传统的学术标准是用来“量短”的,它只能发现一个人哪里没做好,却不适用于一流人才的养成,“一流人才要‘量长’,他一定有他特长的地方。让他自己发挥、自由发展。”

“自由发展”正是陆品燕看中上海财大的地方。这所学校给的薪水不是最高的,但与国际水平差不多;这所学校给的科研硬件条件也不是最好的,但刚好合适够用;这所学校给的治学环境,却是陆品燕最喜爱的。

“我可以在这里按自己的意愿组建团队,有自主度。”陆品燕说。

记者注意到,此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统筹和精简‘三评’工作”,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使用导向、强化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地位、加大对优秀人才和团队的稳定支持力度”,这成为中央层面对当下“帽子乱飞”现象的理性复归和精准纠偏。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陈信元介绍,未来上财将坚持人才引进“眼光向外、不搞内部挖脚、坚持同行评价、不唯头衔帽子”的原则,“也呼吁各兄弟高校一道营造国内高校人才市场的良性秩序,积极探索开放环境下中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相关内容: 帽子王选法 同行评出 真人才

同类文章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