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当雄浑壮丽的管弦乐响起时,随着节奏的起伏,打击乐声部的我们站在舞台上,挥动琴槌,钟磬声声催人奋进,激情澎湃的音乐响彻整个大厅,赞颂伟大的祖国,此时,我忽然领悟到传统文化中钟磬的声音所传达出的强烈的文化自信。
记得初次拿到《万岁,伟大的祖国》的乐谱时,我有点心生怯意。虽然我对排练厅中的每一件乐器都较为熟悉,但因为从未学过钟磬的演奏技巧,对这个高大的传统乐器有些望而却步。钟磬的架子很高,高矮不一的钢片仿佛兵器架上的宝剑,铜绿色的架子和银白色的钢片晃得我睁不开眼,更给这件传统乐器增添了一分神秘庄严之感。
钟、磬是古代两种重要的击打乐器,各有不同形制,钟的地位最重要,是众乐之首。“钟鸣鼎食”是权势地位的象征,深受古人重视。磬是用石头磨制的,人们在磨制石具时,发现不同石块受击打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在感觉发音过高时,就磨损磬体的两面,使其变薄;当感觉磬发音过低时,则磨其两端,使磬体相对变厚,就能将音调升高。唐代贾公彦在疏解《考工记》时提出:“凡乐器,厚则声清,薄则声浊。”我不禁赞叹先人的智慧。
步入博物馆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几乎笼罩整个房间的超大型玻璃柜,里面安放着一座举世闻名的编钟——曾侯乙编钟。这套编钟多达65枚,分三层悬挂在钟架上,像一座山一样巍然屹立在那里。两米多高的架子上挂着大小五个编钟,颜色是带着锈迹的铜绿色。编钟很重,上面刻着繁复的花纹,随着岁月的洗涤,花纹已依稀只剩粗绿的纹样。放在旁边的是一座石磬,像一位位极人臣的将军,石器上反射出的一道光像是将军在擦拭他的佩剑,肃杀清冷。依然是五片石磬,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五音”。这套编钟音域宽广,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各类乐曲,音律和谐、音色优美,音响效果令人惊叹!难以想象,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初期,就已经出现如此铸造精妙绝伦的大型编钟,不愧为我国古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五音在传统音韵中的地位与大义相当,没有西方音乐中的半音小调,五音奏响,给人宏大正统之感。其中浑厚的“宫”音是帝王象征,兼具威严与仁义,如盘在大殿上的金龙,一旦睁眼,万物皆臣服。“宫”同样是传统文化中礼教的一部分,彰显着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民族自豪感。“商”音则是臣子意象。走到供观众体验的石磬前,我想起诗人杨万里《稚子弄冰》中的诗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这何尝不是文化的传承?由王宫音乐流入寻常百姓家,如今轮到我们继续将它传承下去。
当我再次站在舞台上,用力扬起琴槌敲在琴片上,随着乐曲的节奏加快、音调上扬,我高扬起手臂奏出整曲中最响亮的那一个音符。那钟的厚重和磬的清脆,既是对中华文脉的传承,也彰显着乐曲背后深深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