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因为疫情反复,最近不少中小学生居家学习。相关研究发现,长时间不与同龄人交往,学生的社会沟通能力可能会下降,并出现情绪与行为问题。因此,在居家学习期间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危机,是教育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详细排查、及时精准响应心理健康问题。面对居家学习期间学生与老师无法经常线下接触的情况,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显得越来越重要。不仅学校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一定了解,家长也需要关注自己孩子的心理状态,而非一味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面对孩子严重的异常行为表现,家长需要及时联系学校或积极寻找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如果孩子出现一般的情绪问题,必要时家长可利用心理咨询热线,尽早通过专业的手段帮助孩子。
除了家长之外,学校也要在安排学业课程的同时安排心理课程,同时探索建立全体教师任职学生导师制度。通过规范导师的职责、内容、频次、方式、合作联动机制等,辅导学生学业、关注学生情绪发展和身心健康,及时发现、疏导、上报问题,形成管理闭环。各学校要结合全员导师制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家校沟通等专题纳入教师职初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家校沟通能力。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育儿能力。远程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带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挑战。缺少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网络不够流畅导致网课效率低下,或缺乏独立的学习空间等,这些都会加大孩子与父母的冲突矛盾。在此特殊时期,家庭成了孩子最重要的心理支撑力量。家长自身的情绪管理很关键。许多家长每天需要处理家庭的防疫、自身的工作和孩子教育生活等诸多问题,往往很难保持自身的情绪稳定,可能在亲子沟通方面产生问题。家长可以多参加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等课程的学习,或阅读一些相关书籍,提高自己对孩子成长特点和规律的了解。
加强专业培训、扩大宣教范围。学校以及社会需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学校可以探索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家庭教育宣传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以及新生入学、开学、毕业、升学、考试前后等重要时间节点,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书刊、影视、动漫等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介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和家长获取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要发挥好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尤其是心理社团等的作用,积极开展同伴教育和互助,增强同伴支持。政府层面可加强统筹,推动学校、媒体、精神卫生机构、专业协会等向大众普及心理健康常识,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增加心理援助服务供给。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