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内容页

天天亮点!深挖写景文本,提升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2022-12-16 22:17:15 | 来源:教育快播网

语文课堂需要审美教育。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挖掘文章中美的因素,把审美教育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语言上受到美的感染,在思想上受到美的教育,在情感上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让美育在语文课堂中落地生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值得实践与探索。

写景类文本往往移步换景,文质兼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自然交融,可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之美,从品味语言入手,感悟深处的情感,品悟相生;从阅读走向习作,随读随学,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晰结构之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结构、要点等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就语文教学而言,就是解读一篇文章的结构、思想内容及其写作特点。

写景类文本在描写各景点之间往往都会用过渡句或过渡段进行自然衔接,而这些过渡语句又往往能体现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这些语句就可帮助学生理清游览顺序。当然,有些课文并不是按照游览顺序介绍景点的,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但文中也有类似的语句,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语句感受作者的写作顺序。如《四季之美》,作者眼里四季最美的时间分别是黎明、夜晚、黄昏和早晨,最美的景物是东方天空颜色的变化、夏夜细雨中翩翩飞舞的萤火虫、秋天的归鸦与大雁、冬天熊熊燃烧的炭火。这些均是动态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灵动,以及对生活的积极热爱。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黎明”和“早晨”、“夜晚”和“黄昏”等词语,从时间的细微差别方面感受作者细腻的审美情趣。

品语言之美

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极富表现力,作家创作时特别注重炼字炼意的技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联系全文,反复咀嚼品味那些含义深刻隽永、表达形象生动的字词,特别是一篇之眼和一句之眼。

首先要认真推敲词句。在品味语言的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发扬推敲的精神,抓住一些特别的字词,就能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走进文本。比如教学《桂花雨》一文,只需抓住八个“香”和两个“浸”便可使学生对全篇课文的思路豁然贯通,与此同时也把读书的“金钥匙”交给了学生。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围绕“香”字,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将花香不断升华成浓浓的思乡情。言语表达一旦进入精神层面,“浸”这个词在学生的心里就鲜活起来了。这样训练,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关键的词语会在学生的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这些词语,形成能力。

其次,要认真品味修辞。修辞方法不仅本身有一定的表达作用,而且往往能给语言附上形象性和抒情性。把握修辞的内容、用法,并联系文章所描绘的形象、渲染的气氛,以及作者的情感倾向、文体特点等来体会其表达作用,有助于披文入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心感受、理解、品味语言所蕴含的深意和表达的丰富情感,养成揣摩语言的习惯,可以加强对语言文字运用技巧的理解,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语感增强了,阅读时知道如何咬文嚼字,领会文章的言外之意,写作时自然懂得如何斟词酌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语文素养自然也就提高了。

想画面之美

文学语言常常要留下空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时展开想象,品味语言丰富的潜台词,读出其弦外之音,丰富作品的内容,更深刻地领悟作者的情感。

如《四季之美》一文中,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积累想象黄昏时仰望天空,看看大雁、乌鸦在空中飞翔的情景,抓文中关键词句,尤其是动态描写的词语,进一步感受景物独特的韵味。在《月迹》一文中,针对月亮爬竹帘格儿的段落,教师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在揣摩中发现课文内容的节奏感和画面感。

读韵味之美

朗读是重要的语言训练方法。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体悟作者的情感,把握作品之美,教学中认真反复朗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以读代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例如,教学《搭石》时,学生对表达“美”的语句有一定感悟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个别读、示范读、男女生读、配乐齐读等。每一次读,层次都要不断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气、张弛变化的节奏,体会真挚自然的情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做到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悟情感之美

语文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蕴含着丰富情感思想的优美词句。教师引导学生领悟课文情感,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增强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从而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学《草原》第一段后,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草原的赞美和向往之情,由于沉浸于美景之中,才拥有一份愉快的心情,为以后的喜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奠定了情感基调。但讲完整篇课文后,教师追问“课文的主旨是蒙汉情深,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写一大段草原美景呢,只为突出自己愉悦的心情吗?”这样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才能把情和景有机融合起来,正是美丽、辽阔的草原养育了淳朴热情的各族人民,从草原的自然美升华到人文美。美景中包含着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与思考,对生命的感叹与理解,对人生意义的体悟与追求,即“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运用语言文字对景色进行了细致刻画,或温暖或宁静的大背景静态描写,加上点点的动态之美,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灵动、更有意境。其实,这都是一种情感的抒发。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中,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有所长。

辨异同之美

对比阅读是促进小学生深入文本对话的有效途径。所谓对比阅读就是指针对同一篇文章中相近的语言或者不同文章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在对比的基础上开展的研究性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来深化文本对话。

在写景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可以对课文中体现写作手法的段落进行比较,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方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促进语感的有效提升。如教学《鸟的天堂》,教师可先以表格为抓手,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动静结合适合描写什么样的景物,比较动静结合描写景物的不同,抓住动态、静态描写谈感受,想象画面,升华感情。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把具有相近内容的课文进行比较,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所蕴含的意义的理解,实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学写法之美

写景类文本为了突出景物特点,往往采用多种写作方法,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景物特点,还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写出景物特点的。读写结合蕴含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精华,写景类课文的读写结合,同样要立足读写结合点的挖掘和选取,随学而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写景类课文的表现手法灵活,一个句子、一段话往往兼用多种表达方式,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从而使语言内涵丰富且有张力。品读、悟读这样的句段,与摹写相结合,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季之美》中,作者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描写了春天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夏夜萤火虫翩翩飞舞,秋天黄昏时归鸦回窠、大雁比翼联飞,冬天早晨熊熊燃烧的炭火等景致,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教师可以安排小练笔——我们自己心里是否也有一处最美、最难以忘却的、最为感动的景致呢?是深邃夜空下绽放的五彩缤纷的烟花?还是夕阳西下小溪里潺潺的流水?或是瑟瑟秋风中纷纷飞舞的落叶、蓝天白云下飞鸟掠过水面的瞬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选材视角的细腻独特,注意抓住声音、颜色、动作等变化,表现景物的动态之美。有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有了对写作方法的品悟,学生自然能描绘出一个独特且美好的世界。对不同类型的写景类课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习得谋篇布局,使阅读和习作有机地结合,发展学生篇章表达上的言语能力。

总之,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深入挖掘,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融合美育,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潜移默化地丰富情感、提升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一般课题“小学中高年段写景类文本教学方法的研究”[课题编号:CYYB2021-347]研究成果)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