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周良波 制作:王昱澄 翻译:张丽婷 审校:刘佳
(相关资料图)
蜿蜒曲折、波光粼粼的苏州河,是上海城市的历史的汇聚,也是海派摩登生活的风情长卷。
随着上海聚心凝力建设“人民城市”,苏州河滨水空间得到了全面更新和提升,涌现了一大批新兴水岸标志。位于普陀区莫干山路的天安千树就是其中之一,这座如山脉起伏的庞大综合体从揭幕伊始就成为城市创意的新焦点,年轻潮流文化的聚合地。
有意思的是,运营这座创意地标的团队是极具年轻活力的一群人,而作为团队领导者的总经理黄敬升年仅28岁,这位香港青年忙碌的身影为上海创新的国际生态城市形象写下新的故事篇章。
海报设计:赫濛
历史与创新,都是独属上海的标识
黄敬升加入运营团队后,认为这座富有美感和内涵的商业综合体应该在上海苏州河畔承担起独特的引领作用,因而准确定位就显得至关重要,“我认为这个项目非常有未来感,想把它做成上海普陀乃至中国的潮流艺术地标。”在这种理念下,他注意到在伦敦、洛杉矶这样的城市公共区域因墙绘艺术而走红于年轻群体,成为消费者热衷于打卡游逛的地方。附近的M50艺术园区是上海公共艺术的代表,形成艺术上的联动更能聚焦大众的视线。于是,黄敬升想到将商场面向莫干山路上的一整块“艺术巨幕墙”与城市公共艺术相融合,邀请到全球16位艺术家精心绘制,并将作品永久保留在建筑的外墙上。
为了保持风格上的统一,黄敬升不断邀请艺术展览进驻商场,让艺术与苏州河形成共生的城市关系,“我们持续开展各式各样的艺术展览,不设门票和门槛,旨在增加大家的生活体验感,同时传播艺术。商场里,人们逛着逛着,就能看到具有特色的艺术品。”黄敬升解释说,艺术风格凸显了商场的口号,“越不同,越自在”,鼓励来到这里的消费者敢于拥抱新鲜事物。
“留下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建筑作品,是想送给上海一个礼物。”奔忙着的黄敬升总是会想起自己和团队肩负的职责,努力将一个个理想和目标落实。
回到上海,回到“精神故乡”
这座创意地标的中心还包围着曾经代表20世纪初民族企业辉煌的阜丰福新面粉厂旧址,那栋历史建筑本身也经历保护性修缮和后续开发的规划。黄敬升认为:“面粉厂承载着当时民族企业家的精髓,是亚洲最大的面粉厂,很是辉煌。我们想把它打造成不可复制的建筑艺术品,让它成为独特的商业地标。”
而更多时候,黄敬升停下脚步,看着这几栋老建筑,想起了自己和上海的缘分。黄敬升是香港人,但从小在上海长大,家里长辈也很鼓励他在上海发展,“其实,我一直在上海和香港之间来回跑,但是更多时间待在上海,读书、工作。从个人发展经历来说,我其实更会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上海人,而不是香港人。”加之,他童年生活的地方就是今天新天地所在区域,在他看来,“那里很好地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结合,商场本身也经常有新玩法。在那里走一走,我会觉得很舒服。”
从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后,黄敬升去了香港做审计方面的工作。“那段经历很重要,我从中接触到了金融公司以及各方面地产公司的业务范围。”因为这段工作经历与地产相关,促使他对商业地产产生了浓厚兴趣,而当时面对留在香港工作还是前往上海打拼,他思索一番后认为:“上海的未来很美好,机会很多。最终,我决定回到上海试一试,在自己熟悉的城市里工作、生活。”
“回到上海后,我过得很开心。对我来说,上海也是我的故乡,我身边的朋友都在这里,我也对它寄予了更深厚的感情。我认为,上海包罗万象,各种文化都能在这里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我很看好上海的未来。”这个想法,在他加入大洋千树之后,变得更加确信且自信。
这个被许多年轻人一再确证的“上海的未来”里,自然也包括黄敬升的团队,这些同事平均年龄比他还小,拥有无限的活力和热情,“我能从大家身上感受到比我更强的活力,我也把自己定性为活力满满的年轻人,很少喊累。”平等友爱的氛围给了这群青年广阔的工作空间,黄敬升很擅长鼓励发挥每个同事的积极性,“我不参与到日常工作管理当中,而是更多地放权给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让他们去施展拳脚、发挥创造力。我们的项目最需要的就是创造力和与众不同。”
工作之余,黄敬升也会带上孩子出去运动,带领他们领略上海的美好之处。“运动既能缓解久坐的危害,又能解压,那种感觉是无与伦比的。”今年,他日夜奔忙的这座综合体还成为了2023年上海苏河马拉松比赛的起跑点,4000余名马拉松爱好者集聚在一起,从这里出发,以跑步方式感受苏州河魅力。
那一天,黄敬升再次感受到了自己身后这座建筑之于上海以及苏州河的“独特”,未来还有许多梦想要和自己的团队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