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内容页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风采录 | 上海财经大学财政与国家治理教师团队:七十年不改初心,为家国建言献策

2023-09-12 10:00:47 | 来源: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2017年,教育部启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上海高校教师传承黄大年精神,踔厉奋发,继首批12个、第二批8个团队入选后,今年第三批又有12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他们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他们以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为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担当新作为。


(资料图)

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和小育一起,领略他们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团队建设上的闪亮风采,品读他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上海财经大学财政与国家治理教师团队的故事。

上海财经大学财政与国家治理教师团队

有这样一支历史悠久、薪火相传的教师团队,七十年来这支队伍涌现出了一批批求索创新、心怀家国,致力于财政与国家治理科研教育事业的优秀学者,他们既放眼世界、兼容并蓄,又扎根中国大地,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献言献策。他们教育指导了一届届厚德博学、知行合一的学生,使这种公共意识与人文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这就是上海财经大学财政与国家治理教师团队。

日前,财政与国家治理教师团队获评第三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以青年财政学者范子英教授为负责人,在新时代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以前辈学者的奋斗精神和理想为指引,继续秉承“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校训,开启了以财政研究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征途。

薪火相传,家国情怀弦歌不辍

走进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凤凰楼,大厅上方二楼悬挂着历年来为中国财政学和国家治理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前辈学者的油画肖像。慎终追远,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就好像一颗颗永不坠落的启明星,指引着后人前进的方向,不断谱写新的乐章。

为中国财政教学科研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前辈学者

1952年,以曹立瀛、席克正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贯中西的老一辈学者,放弃海外优裕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归祖国,创建上海财经大学财政系,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中第一批以财政学为专业方向的教学科研单位,开一代财政学研究风气之先。从那时起,历经七十年的变迁与发展,作为教育部和财政部重点学科,财政学承载了一代代优秀学者以卓越学识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远大理想与使命担当。前辈教师心系家国、服务社会的公共意识,矢志学术、勤奋严谨的科学态度成为财政与国家治理教师团队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生无华、学术报国”的黄天华教授

七十年来,团队以中国财政史等为代表的特色方向一直传承不息。财政系黄天华教授立志皓首穷经,默默笔耕三十余年,独自撰写完成了500万字的煌煌巨著《中国财政制度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黄老师常常这么教导我们。”2013级财政学专业博士生钟灵娜回忆说。黄天华老师“一生无华、学术报国”的感人事迹被《光明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后,受到了全国的关注,成为“2017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如今,财政与国家治理团队里中生代教师刘守刚教授著有《财政中国三千年》,新生代年轻老师也在迅速成长,继续致力于中国财政史研究,让这一冷门绝学弦歌不辍,并不断发扬光大。

老中青三代学者接力中国财政史研究

扎根中国,知行合一矢志不渝

前辈学者心系家国、服务社会的公共意识以及矢志学术、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激励和鼓舞着财政与国家治理团队成员在新时代秉承“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校训,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服务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如何讲好中国财政故事,是团队成员念念不忘的时代之问。好的中国财政故事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又要严守科学的金标准。团队负责人范子英教授历时6年在经济学国际顶尖五大期刊之一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发表的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的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17级财政学博士生赵仁杰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说:“在与范老师快四年的相处中,他对于学术研究的赤诚之心深深感染了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科研的决心”。近年来团队成员的学术成果持续发表于国际顶尖的经济学管理学国际权威期刊,不断将中国的财政和国家治理故事推向世界。

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和团队负责人范子英教授

团队成员通过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在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致力于将国际最前沿的研究方法与理念用于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一大批成果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顶尖中文期刊,为推动中国财政和国家治理研究科学化进程贡献力量。

团队承担包括30余项国家级项目和逾百项省部级课题,每一个课题都力求瞄准财政和国家治理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做顶天立地的研究。学科团队连续多年出版的《中国财政发展报告》《国际社会保障动态》等,凝聚了团队老师集体的心血与智慧,也记录了中国财政与国家治理的发展成就和沧桑巨变。

团队标志性年度报告成果

财政是一门入世之学,其魅力不在于谈玄论理,而在于知行合一、经世济民。财政系前系主任蒋洪教授是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多年来作为“预算法定”“预算透明”的重要推动者,为推动中国财政公开透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进入新时代,团队成员刘小兵教授作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积极推动财政法治建设。“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在每次全国两会上,刘小兵教授在审议报告时都不忘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显得格外“较真”。“别人都说我提建议的时候很较真,其实我都是从事物的本质出发的。我希望一个政策的出台能够更有利于人民,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接受采访时,刘小兵这样说。

刘小兵教授

在他们的带领下,财政与国家治理教师团队早在2008年就启动了《预算法》研究,相关成果报送全国人大和财政部,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人大预工委的感谢信,为2014年《预算法》修正案做出了实质贡献。2016年团队继续开展《财政法》研究,历经多年的坚持不懈,推动《财政法》纳入未来的国家立法计划。团队成员在“营改增”、大减税、社会保障等领域也展开了丰富的政策研究,打造形成了一支传帮带的参政议政团队,持续为国家财政和治理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立德树人,桃李芬芳初心不改

“要培养有大格局、好身体、公共意识和社会担当的新时期‘四有上财人’”,财政与国家治理团队负责人范子英教授在全校毕业生典礼上谈到个人教书育人心得时说,这也是整个团队代代相承的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初心。

团队联系人张熠教授回顾团队发展历史时深情地说:“我在上财读书期间,受教于团队中几位老教授,也有幸耳濡目染,对团队秉持的人才培养理念有切身的体会”。

三尺讲台是教师人生的舞台。在2023年,团队牵头建设的四门课程《财政学》《中国税制》《房地产经济学》《社会保障学》均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这些课程既注重理论科学性,又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如盐入水地融入了大量课程思政内容。其中《社会保障学》被评为“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团队荣获“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团队成员张熠教授还在以“上好一门课”为主题的第二届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荣获社会科学组特等奖,获颁“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和“上海市教学能手”称号。

团队成员三尺讲台育英才

“学生的成长是老师最大的成就”,这句话是团队负责人范子英教授的育人座右铭。如何培养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公共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优秀毕业生呢?答案就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鼓励学生扎根于中国伟大的经济发展实践中,投身于中国财政与国家治理学术实践中。近年来,团队培养的学生先后累计有8人获得学校“学术之星”或“学术之星”(提名奖),为中西部地区和“双一流”高校输送了大量人才。

团队成员指导学生多次荣获“学术之星”

从七十年前老一辈财政学者筚路蓝缕,创建上海财经大学财政学科,到财政学成为教育部和财政部国家重点学科,再到以财政学科为基础创立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直到如今财政与国家治理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变的是团队构成的新老交替、薪火相传,不变是一颗以家国情怀、公共意识奉献国家财政教育事业和治理现代化的初心使命。

素材由上海财经大学提供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