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方艳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资料图)
选料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培植……8月初,安庆师范大学生物科学类专业2022(8)班的王康康像往常一样,按照标准化规则操作着茯苓培植流程。这些步骤对他来说,几乎是熟稔于心。只不过,这次的实验场所不是学院的实验室,而是在乡野村间。
和他同去的,还有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技小院“茯苓菌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的14名成员,这也是该团队连续三年来到岳西技术帮扶茯苓产业。
连日来,“茯苓菌团”社会实践团先后前往安徽西农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岳西县石关乡主薄镇、来榜镇等地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团队成员结合现场调研与实践,在为期21天的社会实践中主“自讨苦吃”,助推当地茯苓产业发展。
说起团队与茯苓的结缘,还源自一场“上门求助”。由于茯苓的生长主要依靠松木提供养分,当时,岳西县种植茯苓的农户大多采用砍伐松木方式来培植茯苓,这对生态环保要求是个挑战。为保证茯苓产业持续发展,安徽西农药业生物公司便前往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寻求技术帮助。博士教师尹立伟“挂帅出征”,带领“茯苓菌团”学生团队一同探索茯苓的科学化培植方式。2020年起,团队便跟随尹立伟定期前往岳西县走访农户,研究茯苓的科学培植方法。
袋料培植方式、压缩棒培植方式、半覆土培植方式、引苓接木培植方式,三年来,团队攻关研发了4种新型茯苓栽培模式,有效避免传统伐木培苓培植方式造成环境破坏、栽培时间长等弊端。团队先前还开展了茯苓全基因组三代测序,完成茯苓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与鉴定工作,进一步保证茯苓培植质量。
“科研工作真的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生物科学(师范)专业2019级的李嘉瑛是团队里的一名“特殊成员”。作为毕业生,李嘉瑛今年又主动申请参与“三下乡”活动,想要进一步深入了解茯苓产业发展。她表示,在上手操作加工茯苓时,由于缺乏经验,团队的进度一直处于低速状态,“好在工厂师傅给我们介绍了相关切片技巧”。
团队合影。受访者供图
生物技术专业2021(1)班的周君作为团队里的“老成员”,从大一时就多次跟随尹立伟前往岳西县进行实地考察。今年暑假,他和团队成员一同故地重游,在加工茯苓中拾得农趣。“岳西县是茯苓的重要产地,用所学帮助当地茯苓产业更好地发展,这也是我选择生物技术专业的初衷。”
从坚守实验室到走进乡村,从参与加工到调研市场状况,短短21天里,团队成员接力完成了各项工作,甚至完成了松针的收集工作,为后续研究茯苓的科学化培植提供了原材料。如今,他们对茯苓的各项基本情况都了如指掌,也在岳西农村一线完成了“成长的洗礼”,在暑期社会实践的“大思政课”中涵养“三农”情怀。
连续三年助力,该团队累计帮扶岳西县转化应用科技成果2项、新增就业人数200余人、带动企业和农户新增收入2000万元。“我们常把团队名字中的‘菌团’比作‘军团’,发挥团结协作精神,不断攻克茯苓培植技术难题。”尹立伟老师表示,团队成员通过实践活动增进了对茯苓产业的了解,也在“乡村大舞台”上实现自我突破。
学生们在选料、取料和装料。受访团队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