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内容页

语言文字能力应用纳入毕业要求,大学语文课该怎么学?

2022-11-30 07:54:59 | 来源:教育之星

摘要

中青评论


(资料图)

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和生命力。

支持高校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经典诵读等语言文化相关课程,强化学生口语表达、书面写作、汉字书写、经典诗文和书法赏析能力培养……近日,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要求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强化语言文明教育,促进语言文字规范使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谈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或许还有些抽象,可若说到文字表达能力堪忧的表现,大家却并不陌生。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或许遇到过如下情况:有的文章干瘪生硬,充满大而空的套话,让人丝毫没有想读下去的兴趣;有人讲话词不达意、缺乏逻辑,往往是左讲一句,右扯一篇,绕了一大圈后仍不知重点所在;还有人没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明明是想表达关心,可说出口的话却十分刺耳,以至于在日常交往中处处碰壁……这些表现不仅会给人带来困惑,徒增沟通障碍,也会让表达者陷入被误解的困境。

可见,写作表达能力,并不是少数几个专业和职业的“专属”技能,而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基础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更加清晰、自如地表达内心所思所想,与他人更顺畅地沟通。

大学阶段,无疑是塑造和提升这一能力的黄金时期。一方面,相较于中学时期应试压力较大的情况,大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可以更加自由、灵活地进行阅读、选课和思考。在表达方式上,也可以逐渐打破应试作文的思维束缚,去探寻真正适合自己的文字和口头表达风格。

另一方面,大学阶段是年轻人进行社会化的关键准备期。如果在此期间,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一直得不到锻炼,就很容易成为日后在职场和人际交往中的“硬伤”,并因此遇到一些或明或暗的发展阻碍。此次教育部强调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可以说是立足年轻人长远发展的务实举措。

而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制度安排,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之妙趣,切实提升自身表达能力,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其中,避免形式主义教学,甄选真正有热情、有能力的教学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一步。现实中,与“开不开课、开什么课”同等重要的,是“谁来教、怎么教”的问题。

就拿很多大学生的必修课——《大学汉语》来说,任课老师到底是对着教材照本宣科、糊弄而过,还是用自己的热情激发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和兴趣,效果自然大相径庭。笔者大学时就曾旁听过一节让人耳目一新的《大学汉语》课,由于老师本人就是一位诗人,所以当他讲起《诗经》名篇,讲到杜甫、李白时,并不是简单地进行语义翻译,也没有枯燥的“技术分析”,而是带动学生展开想象力,重回当时的语境,与作者展开深深的共鸣。那节课后,我像很多人一样,重新翻开诗词经典,细细品读。

可见,大学时期,比简单教授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其实是找到适合的引路人,点燃一种对文字的热爱。有了这种热爱,学生们自然会形成自驱力,去自主地展开阅读和思考。

同时要意识到,语言文字教学并不是孤立的,它可以与很多学科形成交叉和呼应。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梅赐琪曾说:“无论是哪种写作,讲不清楚、写不清楚,都是因为想不清楚”,“写作本身是最严格的思维训练。”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不妨尝试把写作课程与哲学课联动起来,让学生在一个个思想实验中锻炼理性思维能力,在写作中输出自己对重要哲学命题的思考。

此外,语言文字课程还可以与心理学、恋爱课、生死课等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关注的一位文学教授,就经常带领学生阅读经典小说,去琢磨作者对文字的取舍,去分析主人公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模式,去体会人物之间沟通方式的差异。这样的学习过程如同一段美好的旅程,学生在其中的收获无疑是十分丰富的。

可见,加强大学的语言文字相关教育,最根本的还是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和生命力,使他们有能力实现清爽、真诚、恰当的表达。

撰文/任冠青

编辑/黄帅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