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内容页

环球观点:修满2个艺术学分才能毕业,真的有必要吗?

2022-12-03 17:09:44 | 来源:教育在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修满2个艺术学分才能毕业,真的有必要吗?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纲要》强调,高等学校要坚持育人导向,坚持面向全体,坚持改革创新,构建面向人人的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

按照《纲要》规定,公共艺术课程包括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等三种类型课程。如果学生能够好好地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确实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艺术修养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关键是,将学习公共艺术课程与学分挂钩,就有可能会增加学生负担,影响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了。

学有专攻,有的人喜欢公共艺术,没有要求,他们也会主动学习公共艺术方面的知识,甚至钻研得很深。有的人不喜欢公共艺术方面的东西,就算将学习公共艺术知识与学分挂钩,最终也是学完就丢。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其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2个学分,到底能对提高学生公共艺术方面的素质产生怎样的作用,也无法评价。

更重要的是,在互联网不断普及、无纸化办公和学习已经全面推广的大背景下,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连一篇像样的作文都写不好、字也越写越差了,所说的话,也是一些让人听不懂的网络语言,让他们去学公共艺术类课程,特别是艺术史论、评论、艺术鉴赏,真的是勉为其难,更是浪费时间,根本不可能学好。所谓学分,一定会是含金量极低。

如果真的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多开设一些历史文化、语言、写作等方面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写一手好文章、一手好字,可能更为有效。至于公共艺术方面的知识,则可以通过多开讲座、多建兴趣小组、多办公共艺术类知识竞赛等普及推广。

如果真的觉得公共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重要,我们认为,应当从小学开始增设一些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的公共艺术兴趣,增加学生公共艺术方面的知识,并在高考语文、历史等方面的试卷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分量不要重,但一定要有。到了大学,也就不要占用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而是让有兴趣的学生自由选择,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学校则通过举办讲座等从更高层次普及这方面的知识。

事实也是,在大学开设公共艺术课,并与学分挂钩,确实显得有点不太合适。对大学生来说,应当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兴趣方面的东西,只能由大学生自己选择,而不是学校强行要求。否则,学生的负担太重,也不可能培养出超人和全才。真的成为全才了,只要不是超人,就不可能在某一方面有太深的造诣。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等工科类学生,也要求公共艺术课学分必须完成,将对他们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

当然了,既然是教育《纲要》中提出了公共艺术课的要求,要想改变,也是不可能的。至少,需要经过多年的实践之后,才有可能做出改变。但是,如何把这项要求落实好,不要出现名不符实现象,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如果有了这方面的要求,且与学分挂钩,在执行中却十分草率,只为学分,不为效果,只图形式,不讲质量,那么,这项要求不仅会成为摆设,更会给高等教育带来负面作用和影响。

要知道,任何一项教育改革举措,最重要的都是效果。如果做出了改革,却不注重改革的效果。不把改革措施落实到位,就会严重浪费教育资源。以公共艺术教育为例,《纲要》即规定,公共艺术课程教师人数不低于在校学生总数的0.15%。也就是说,未来几年,这方面的教师会大量增加。如果教师配备到位后,教学的效果、学习的氛围等并没有形成,更多的都是完成学分就算教学任务完成,那么,就可以认为是改革失败了。一旦调整,就会出现教师资源浪费问题。显然,这也是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如何确保改革的成功,是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