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内容页

冷眼看公考热,小心入大学门丨快评

2023-01-13 06:08:08 | 来源:教育在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考公热度持续走高。2023“国考”共计招录3.71万人,259.77万人通过资格审查,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70∶1;152.5万人实际参考,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41∶1。接下来的重头戏还有“省考”。各省公务员考试现在正值“报名季”,下个月是“考试季”。绝大多数考公者都把考试安排得满满的,除了时间冲突必须“割爱”外,应考尽考,以提高入彀几率。

公正地讲,考公热是可以理解的。处在下行周期的经济叠加新冠大流行,除了少数因疫及防疫而得福的行业外,绝大多数行业的企业均审慎招人、审慎扩张,固本培元以应对不确定性。由此导致市面上各行各业职位的竞争异常激励,不惟考公热,还有考教师资格热、考证热、考研热……可见“卷”是跨行业的。单单这一点,就可以部分解释考公热。

更进一步,相对市场上的同等或类似职位,一地公务员收入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加之稳定以及社会地位等隐形非金钱收益,受到追捧也是难称不正常。

不过,在此还是应当区分“生产性努力”与“分配性努力”。企业创造财富,属生产性努力;公务员的收入源自税收,属分配性努力。好的激励应该是让最聪明、最能干的人去创新、去创造财富。是里面的人想“下海”,还是外面的人想“上岸”,精神取向不一样。当下,公务员当与社会共度时艰,也可以建立公务员相对于市场性职位的合理激励,引导人才流向趋于合理。

此外,考公热也反映了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大学扩张的逻辑是:设立更多的院系与专业,招更多的学生,从而取得更多的编制与经费,最容易扩张的是文科类专业,此外理工科也有“四大天坑”之说。这些专业门类本来就长期供过于求,在经济下行时期供求变得更为悬殊,“考公”遂成为诸多文科类专业最好出路,不乏一考多年者的“专业户”。

而且,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不良传统的影响,许多上了大学的人,哪怕只是虚度年华、没有学到什么硬货,只有一纸文凭,也不妨碍他们觉得自己跨越了阶层,是社会精英,脑中装满了宏大叙事、心里充塞着优越意识,再向下兼容,学一技之长、做技工与蓝领,不可能了。往小处说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往大处说也是一种不稳定因素。

市场的逻辑是:名牌大学也只是敲门砖,最终要看你能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对诸多家长与学子,还停留在“上大学=干部身份=好工作”的老黄历下,殊不知越来越多的大学与专业投资属性在急速下降,消费属性在显著上升。所以不要沉醉在过去的迷梦中了。最好有第三方对各大学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与收入的客观统计,以降低学子考大学、选专业的决策错误概率,也加快大学、专业的优胜劣汰,使之向真实市场需求靠拢。

南方周末评论员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