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金刀
(资料图)
编辑 | G3007
就在上个月,应届生就业难又有新的数据流出。网传的“双一流”上海海洋大学内部会议显示,截至4月11日,该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仅为14.83%,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13.64%,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为17.27%。
该校还同时公布了上海市高校平均就业率情况,形势也非常严峻,平均就业率仅32.80%,连三分之一都不到,而且其中还包括了大家都懂的“灵活就业”。全社会通过考试拼命死卷的研究生,就业率也才40.66%,还没到全部人数的一半。
另据教育部统计,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会达到惊人的1158万人。上海作为中国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市之一,就业尚且如此困难,全国的形势不容乐观。但从日常生活中,笔者又观察到很不一样的情况。跟一线城市大公司中动不动就被裁员的新闻相比,很多专业技术工人岗位却常常供不应求,很多用人单位招工难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普工难招、技术工人短缺的矛盾依旧十分突出。
最近,笔者生活中就遇到了几件小事,不禁让人充满感慨。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之下,面对相似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结构性就业矛盾,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就业这件事上,能够被充分显现——是否愿意改变、是否愿意长期学习和终身学习,在未来将会越来越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命运。
01
专业技术工人很吃香
小林毕业于某省政法大学,后经过两年艰苦备考,终于拿下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证书,并且顺利进入当地律所成为一名实习律师。某天在律所值班时候,刚好有一名当事人来咨询关于劳动纠纷的案子,因为小林毕业后干过几年劳务派遣公司的法务工作,因为对这类案情比较了解,当场接下了这个案子。
因为前期材料准备的比较充分,加上用工单位确实存在违法的情况,因此劳动仲裁最终胜诉,当事人拿到了工资加违法解约赔偿金共计十万元。在此过程中,小林了解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信息:当事人的学历不高,只是中专毕业,职业是开高空塔吊,在当地(二线城市)可以拿到月薪8000-9000元的工资。而自己今年以来勤勤恳恳做了几个案子挣的钱,在给师傅和律所分完后,再加上自己交社保,基本上所剩无几。小林瞬间感觉有点恍惚,自己从小勤勤恳恳读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通过高考杀进政法大学,然后又好不容易通过法考,结果收入远不如技术工人,甚至都没办法养活自己,更别提独立买房买车。
一些前辈告诉小林,律师这个行业并不想某些香港电视剧演的那么光鲜体面,人人都是精英律师、律政俏佳人,尤其是青年律师非常难熬,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被迫转行。律师是典型的“二八定律”职业,头部律师的收入确实可观,但大多数人仍然停留在温饱层面。去年的一则新闻也是令人唏嘘,四川成都一名青年律师,因生活拮据走投无路,被迫进行盗窃而被抓获并起诉。根据网络流传出来的起诉意见书显示,该青年律师还是一名硕士研究生、党员,但从此职业生涯尽毁,且有牢狱之灾。
另一件事也令小林十分感慨。小林的母亲外出经常忘带钥匙,好几次把自己锁在门外等家人回来开门,因此小林准备给家里换上某品牌的密码指纹锁。安装师傅直到购买好门锁的第三天下午才上门来安装。在聊天的过程中小林得知,安装师傅现在生意非常火爆,每天基本上都要安装七八家,每次安装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算上路上来回的时间,确实也没法安装更多家客户了。该安装师傅也坦言,现在行情好,自己每个月的收入都有一万多,目前在还房贷和车贷压力也不大。
小林家房子装修时候,当地一个普工一天的工资就要300元,水电工至少500元起步,好一点有名气的都在800元起步。这些技术工人的工资,都比自己这个大学生都高的多,而且他们基本都是从外地来城里的打工人,通过辛勤劳动赚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小林突然感觉到内心的某种东西似乎被触动了:所谓体面的工作,如果压根就赚不到钱,也就无从谈起“体面”。而真正的技术工人,似乎并不再是一条不好的出路……
02
学历变成枷锁?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训练人,但所有的教育都隐含着一个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的不同往往不被人们所察觉。大学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人更好地适应现实的工作,大学教育培养的是做学问的人,从研究生开始到博士都是向着这个方向去引导。社会上盛行“学历无用论”和“唯学历论”都有失偏颇。一方面,社会需要顶尖人才去搞研究,引领各行各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人不具有做学问的能力和兴趣,他们只是单纯想依靠堆学历来争夺一些看似体面的工作。
小彭和小陈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同学兼朋友,小彭成绩优秀,小陈从高中开始则是常年班里“吊车尾”的角色。高考时候小彭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而小陈则是读了一所大专院校,不过学校的差距并没有妨碍两人的友情。
小彭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父母身边发展,不过找工作的过程十分不顺利。小彭所在的省会城市属于二线城市,当地本科生的起薪普遍3000-4000元,且最多有个最低基数的社保,公积金什么的基本属于想想就好。而且更要命的是,当地的公司普遍加班严重,且周末普遍执行单休,按照当地流行的说法是“感觉双休才是件违法的事”。面对这样的情况,小彭在征求家里人的同意之后,参加了毕业当年的选调生考试,但并没有考上。此后,小彭开始了漫长的考公、考编、考研生涯,但考了3年来收获不大,有一年小彭考研可以调剂去一所双非大学,小彭又觉得不如自己本科院校最后拒绝了。
小陈毕业后则是到处打工。因为小陈只有大专学历,所以早早就断了进入体制内的念想,而是早早进入社会打工。并且,小陈觉得不管上什么班反正都是打工,所以并不拘泥于一定要找什么办公室白领的工作。几年下来小陈做过咖啡,捏过寿司,积累不少宝贵的经验,也小小地攒了一笔收入。最近一份工作,小陈进入了DQ冰淇淋,每天工作是早晚倒班,一周强制休息一天,月薪5000还给买社保。不仅在待遇上完爆一众上班族,更是在休息时间上也比其他人强。并且,小陈本人干的也很开心,周围同事都是年轻人,大家相处的比较融洽。更关键的是,小陈在过程中摸到了这个行业的门道,他的计划是未来三年自己出来开一家冰淇淋门店。
全职在家备考三年之后,小彭的父母也有点着急了,他们希望小彭能先找一份工作去上班,然后一边工作一边复习。这样一方面能自己赚点零花钱,另一方面则可以不和社会脱节。但小彭坚决反对这个提议,并在家里和父母大吵大闹,他觉得自己全职备考每次都要差一点,如果在职备考则考上的希望更渺茫。更关键的是,在小彭心目中对社会有恐惧,他害怕走入社会去工作,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干什么,只能通过全职备考来逃避。有时候小彭会给小陈倾诉,如果自己没上重点大学就好了,那样自己也可以去DQ打冰淇淋,说不定将来两人还能合伙开一家自己的店。小陈对小彭的想法和做法有点不理解,上重点大学明明是自己都遥不可及的一件事,怎么却变成了小彭就业的枷锁和逃避生活的借口?
03
就业到底难在哪?
人们喜欢把今天的就业难题抛给教育的产业化,实际上教育一直都走在计划的航线中,唯一变化的是由于规模的扩大,教育完成后的分配机制从大包大揽变成了自由选择。正如前文提到的,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搞学问的人才而非工作人才,很多人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发现,原来所有工作的东西还是要从头学起,学校里的东西已经和社会脱节。因此,就业难题本身,并不是一个单因单果的事。
首先,我国自古以来的观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农工商的排序中士永远排在第一位。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现如今的公务员考试,想要进入国家机器必须通过选拨性考试,虽然二者上有本质区别,但仍然阻碍不了广大人民群众趋之若鹜。在这样的观念背景下,考大学,尤其是考好大学,是参加公务员、选调生考试的第一道门槛,即便很多家长知道一些二本院校甚至一本院校的专业和就业均不理想,孩子也学不到什么有用的技能,但身份就意味着有进入体制内的可能性,即便现在这种可能性越来越低也要拼尽一切力量尝试,而不是让孩子成为“农工商”。
其次,部分企业和学生之间互坑屡见不鲜。一方面,国内有大量不正规的中小企业,在用工规范上存在着巨大漏洞,坑了一批又一批应届生,让后来的应届生对这些企业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进而变得漫不经心地应付工作;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发展又离不开人才支持,一些企业不是招不到厉害的应届生,就是招来的人“根本没法用”。在双方的视角中,对方都是十恶不赦的大魔王。
最后,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但考试不是。一些人苦读十几年后,参加了无数的考试,已经形成了思维固化,认为学习=考试,所以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在走向社会后不能坚持学习知识和技能,几年下来毫无积累,最后变成了中年裁员的一份子,又在网上抱怨社会不公平。实际上,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了无限可能,文凭也只是过去学习力的阶段性证明,上过大学也还是在提高个人的认知水平,而不应成为限制未来发展和个人兴趣的枷锁。
结 语
看起来职业光鲜的小林们和从小就是听话懂事“好学生”小彭们,是不是在你身边也都存在?在最近几十年的社会发展里,应届毕业生学历迅速的“通胀”,但对应的能力并没有实现跃迁。大量的年轻人涌向社会的同时,其实对自身的能力禀赋和职业发展路径也并不清晰,造成了反复试错(表现就是来回换工作)和一定的逃避心理(例如近年来火爆不已的“考公”)。其实,在面对工作和职业发展这件贯穿漫长一生的课题,每个人都需要放平自己的心态,意识到根本没有所谓的一劳永逸的办法,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价值才是在社会长久中立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