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他未来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也是高情商的基础。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后天培养的,而父母无疑是孩子学习这种能力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认识,为什么孩子笑了我们不去阻止,孩子一哭我们就立马说不要哭,不要难过。
既然如此,我们首先要知道,情感本身没有对错之分,爱与恨、悲与喜、怒与平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我们不要先入为主地去区分这些情绪的优劣,要刻意让孩子回避某些情绪,教会孩子如何处理情绪,不要害怕自己的情绪。为了迎接他们,如果我们能够帮助孩子在早期识别所有情绪,那么他将更能够处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自己回忆一下,你特别生气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是不是生气了?是不是让人不寒而栗?成年人也是如此,我们不要小看那些强烈的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思念、愤怒、悲伤、沮丧、失望等情绪,会让孩子有一种被吞噬的感觉。而且孩子不像我们大人,知道这些是他们自己的情绪。他们只是感到恐慌和难受,他们不得不通过哭泣来发泄。这种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感觉也会让孩子感到可怕。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的父母还在说,没有什么可哭的,不要哭,更严重的是,你再哭,就不会喜欢你了,也不会想要你了。所以会让孩子更加迷茫,父母的评价会归结于自己正在经历的情绪,因此会对某些情绪感到自卑或羞愧。因此,帮助孩子识别这些情绪的第一步是让父母说出孩子正在经历的各种情绪。不动声色不是评论,而是描述性陈述。这是给孩子的一个重要信息,即这些情绪是正常且可以接受的。
例如,当孩子拿不动食物大哭时,我们可以说:你反复拿不到想要的食物,你很沮丧。早上上班的时候,孩子哭的时候,我们可以说:爸爸/妈妈,你好难过,你舍不得上班。如果你吃完饭还想出去,被拒绝后大喊大叫,我们可以说:你很生气,你不能出去玩很生气。其实这个方法就是我们之前讲的同理心。其次,不要堵住孩子情绪的出口。希望那些不好的情绪远离孩子,惯性反应是错误的。如果情绪在当前环境下得不到释放,我们总要想办法释放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你的父母已经让你不要哭很久了,那就不要哭。这样的孩子通常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外在的,比如通过肢体暴力被发现,比如打、咬。一种是性格内向。如果孩子的情绪得不到认可,他会觉得是自己的错,于是就会变得极度焦虑、敏感、自卑,甚至自闭。所以我们不要堵住孩子的情绪宣泄口,而是要教给他们一些正确的发泄情绪的方法,以免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破坏物品。比如在画画的时候,孩子生气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一支笔和一张纸,在他生气的时候引导他画画。我们可以心平气和的在他旁边说,我们真的很生气,太生气了,等他画完了,你就跟他说,我们一起把气撕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可能无法完全理解这个意思,但是一旦建立了这样的联系,这种方式,自然会成为他日后发泄的方式之一。其次,带着孩子去解决问题。当孩子因为做不好一件事而产生沮丧、悲伤等情绪问题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给孩子一些暗示。使用其他方法解决问题,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更换孩子。孩子之所以感到沮丧,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不足。这时候如果你代替他去做,既不会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无助于消除挫败感,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些建议,或者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为孩子做。最后,你可以用武力来发泄你的愤怒。当孩子的情绪过于激烈,无法平复时,也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发泄场所。可以在孩子房间的一角放几个软垫,让他踩踏。同时,你也可以给他准备几个压力球,让他随意踩踏、捏捏。也就是说,与其让孩子通过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破坏物品等方式来发泄,不如主动为他们提供一些安全的场所来发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