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幼小科学衔接
(相关资料图)
“开学至今,孩子有明显进步,规则意识越来越强。”深圳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朱女士欣慰地说,孩子以前比较调皮,自律意识不强,幸亏孩子所在幼儿园与小学结对,共建了系统的衔接课程,帮助孩子做好了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
作为广东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深圳市南山区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项目实验。项目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对接家长需求,努力构建家园校一致、互为补充、相互支持的共育机制,目前已形成226所幼儿园、80所小学协同合作的局面,营造了家园校共促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
直击家长认识误区,健全幼小衔接机制
为了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家长要做哪些准备?小学学习节奏快,孩子能跟上吗?家长比孩子焦虑,该怎么办?
南山区荔湾小学校长李莹解释说,近两年,该校联合幼儿园进一步梳理了家长的需求。他们发现,很多家长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模糊,认为幼小衔接的主体是幼儿园和小学,他们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很小。调查显示,不少家长认为,幼小衔接的重点是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幼儿身心、生活、社会的准备。
“部分家长担心孩子入学后跟不上进度,会让孩子在周末和假期到培训机构超前学习。”南山区教科院附属幼儿园园长刘雯发现,这造成孩子的学业负担重、游戏时间少,导致部分孩子对进入小学产生抗拒情绪。
如何直击家长认识误区,缓解他们的焦虑?“幼小衔接不仅关系儿童当下的发展,更关系儿童一生的幸福。”南山区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珺表示,南山区应需而动,着力完善家园校共育机制,引导家长形成科学的幼小衔接认识。为此,南山区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形成了家园校共育网格图。
据介绍,南山区以区级学前教育发展中心、幼小衔接专项教研组、试点校(园)教研组为主体,建立三级联合教研管理架构,落实一月一大教研、一周一小总结的联动教研机制。全区不但明确了教科院、学前科、基教科等部门的职责,还以问题为导向,构建了园校协同、家园互动的协同机制,定期举行研究活动,让教研成为衔接活动长远发展的助推器。今年6月,广东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幼小衔接项目)中期检查,南山区获评优秀等级。
“从前我总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就是玩,参加讲座后,我才明白,幼儿园游戏和日常生活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参加幼儿园举办的家长讲座后,南山区教科院附属幼儿园幼儿家长晏女士开始深入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作为班级家委,她加入教学资源部,多次到幼儿园当志愿者,与幼儿一起做手工、演皮影戏,以期通过这些活动提升幼儿学习兴趣。
为了在幼小衔接中更好地发挥家委会的作用,南山区教科院附属幼儿园成立园级和班级家委会,园级家委会下设教学资源部、健康生活部、活动组织部、安全义工部四个部门。教学资源部参与幼小衔接课程、主题活动的讨论,并形成助教团,参与助教活动。在南山区教育局引导下,区内幼儿园、小学建立了完善的家长学校工作机制。
四个准备全面融合渗透,正确做好双向衔接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重要转折点,家长的科学陪伴尤为重要。”杨珺介绍说,针对家长过度重视知识准备的问题,南山区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适应为目标,引导幼儿园将生活、身心、社会、学习准备有机融合渗透,帮助家长树立全面准备的意识。
“幼儿园做了很多工作帮我转变育儿观念。”姚女士是深圳大学诺德幼儿园的幼儿家长,原来她认为幼小衔接就是让孩子多学拼音、写字、算术。为转变家长教育理念,诺德幼儿园通过多次邀请小学教师举办讲座等方式,积极宣传科学衔接的理念和做法。
“原来凡事我都想帮孩子做,觉得孩子还小,做不好。”在诺德幼儿园的鼓励下,姚女士到幼儿园当志愿者。当看到幼儿园实行自主管理,鼓励孩子自己打饭、就餐、穿脱衣服、收拾玩教具时,她惊讶于孩子的自主能力,回家后也开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在与班主任多次互动中,姚女士也意识到规则意识是孩子融入社会生活的基本素养,于是开始与孩子商量制定规则。
如何让更多家长形成全面准备的科学衔接观?南山区多次开展“幼小衔接、家长有为”等专家面对面活动,引导全区幼儿园、小学充分利用家长会、线上线下家长学校和沙龙活动等,传播科学衔接理念。
此外,南山区还引导幼儿园、小学制作活动手册、行为量表等,形成幼儿园入学准备实施方案及操作指引、小学入学适应实施方案及操作指引、科学幼小衔接家长手册等。活动手册囊括四个准备、四个适应,为家长提供详细指引。
缓解家长群体焦虑,科学做好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很多家长对幼小衔接的重要关注点。然而,部分家长将学习准备与知识准备混淆,甚至将学习准备误解为知识的超前学习。到底什么才是科学的学习准备?家长应如何高效陪伴孩子,做好学习准备?
参加家长讲座后,晏女士发现:“原来让孩子提前学习拼音、识字,不是科学的学习准备,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学习兴趣才是科学的学习准备。”她逐渐转变原来的认识,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任务意识等。
南山区通过调研发现,学习习惯是影响“学习适应”出现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而在家长群体中,仍存在重知识技能学习、轻习惯养成的现象。南山区以问题为导向,将学习准备作为幼小衔接教研工作的重点内容,定期开展园本教研和联动教研,还围绕学习准备开展专题培训,引导更多家长以更科学的方式,带领孩子做好学习准备。
部分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会产生很多困惑,如何及时帮家长答疑解惑?深圳大学外国语小学抓住开学一个月后的关键节点,开设家长学堂,各学科教师向家长分享课程构建、辅导方法等。家长朱女士听完分享后,不但列出了辅导孩子开展各科学习的注意事项,还努力将快乐教育理念融入家庭教育。
家长应如何更高效地陪伴孩子学习?南头小学校长张晶举例说,语文教师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传授了识字游戏、亲子阅读等陪伴方法,部分家长在家里会陪着孩子玩“摆长龙”“开火车”等识字游戏。
在张晶看来,家长运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陪伴孩子学习,不但没有揠苗助长,还能带动孩子逐渐学会高质量学习。为让家长形成育人共同体,南头小学还引导6至8个家庭组成一组,成立童友队。家长在周末纷纷组队,带着孩子进行阅读分享与研学实践。
如何引导更多家长不再过度关注、对比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与学校合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荔湾小学等南山区多所学校用好评价“指挥棒”,全面开展激励性评价改革,开发过关奖励卡,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广泛欢迎。李莹举例说,该校英语学科组就创新了教学方式,让家长参与组织策划伊索寓言绘本展演。家长指导孩子在读、说、唱、演中习得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对于付诸行动的家长,学校及时鼓励表扬。渐渐地,更多家长开始与学校同向而行。
家长总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事实上,有的孩子跑着跑着就落后了,这是为什么呢?在杨珺看来,是因为部分家长没能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孩子的输赢:“只有着力于提升综合素质,孩子才更有希望实现长远发展。”
《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27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