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内容页

全球即时:劳动教育充满“科学味儿”

2022-12-02 10:15:44 | 来源:教育联播网

浙江省嘉兴市实验小学地处主城区,这里没有几十亩的农场,也没有农民来帮忙打理,但走进校园内小小的半亩种植园,劳动教育的新形态却让人眼前一亮——智能灌溉系统是师生自己动手架设的,肥料是学生自制的有机肥,还有一个偌大的太空种植舱可以模拟太空种植……

嘉兴市实验小学满满“科学味儿”的劳动教育,被列入了今年浙江省项目化学习展示月的典型样本。学校在学生深耕实践的基础上,从劳动认知上升到劳动素养,以创造性劳动培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播下了未来人才的一粒新种。


【资料图】

建设“劳动+科学”课程群

以科学为主线的项目化学习探索,是嘉兴市实验小学多年积淀下来的一个教育品牌。劳动教育全面实施后,校长张晓萍思考的是如何找到两者的契合点。“除了让学生体验传统劳动外,还要有蕴含时代特征与创新意味的新形式,用科学为劳动教育赋能。”

在劳动教育的不同类别中,张晓萍认为“农业生产劳动”最适合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因为其活动周期长,通常有两至三个月的时间,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项目,让学生完成“科学+劳动”的浸润式学习,并给观察、思考留有足够的空间。

虽说是以项目化学习为抓手,但学校一开始就着力课程群的顶层架构,研制了一至六年级全学段的课程群。

一、二年级的学生先从家庭“云种植”“云养殖”入手。学生实地测量阳台面积,规划种植、养殖区域,选用环保材料设计制作容器。教师在课程中植入“发现银行”的环节,学生通过日常的观察,记录各种数据并抛出各种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发现,透过阳台玻璃的阳光不利于一些植物的正常生长。在教师建议下,学生使用白炽灯和红蓝灯,每天进行2个小时的光照对比实验,最终得出结论:白炽灯虽然模拟了自然光,但植物生长更喜欢红蓝光,由此也佐证了航天员在太空种植植物时会普遍使用红蓝灯。

学生的种植、养殖数据,最终会上传到学校的云平台,教师进行归类和分析后,选取经典样本制成微视频在云端与师生分享。学校二年级的一名学生投放果蝇,观察螳螂的捕食状况,最后通过投放量的调节,延长了螳螂的成熟期。他把这一发现制作成视频放到网上后,引起了动物研究所专家的关注,动物园主动联系学校,给学生讲授了一节昆虫科普课,并在线上作进一步指导。

“一、二年级是启蒙阶段,要让学生感知劳动中的科学味儿。进入中段后,学生就要经历更完整的科学学习了。”张晓萍说。

三年级是有机种植系列课程。选取同样的种子和播种时间,以班级为单位,一半学生参与有机种植,另一半学生使用化肥和农药。学生长时间观察发现,有机种植前期涨势慢,但后期涨势更好。果实形状虽不诱人,但口感更佳。学生又把果蔬拿到校园里的食品检测中心进行化学分析,用科学数据验证结果。有机种植如何在生活中实现呢?四年级的“土壤改良”课程应运而生。

学生要改良的是学校种植园里的土壤。学生把中午的厨余垃圾,如叶子、瓜皮、鸡蛋壳等放到堆肥桶里。多次对比实验后,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哪些废料可以用作堆肥原料。但学生在堆肥中发现,网购的堆肥桶不透明,无法精准观测腐熟过程且温控存在问题,导致出肥的品质参差不齐。于是,学生用透明的环保材料自制堆肥桶,用主控板和温湿度传感器制成一个电子温度计,可时刻查看桶内温度的变化。到了夏天,种植园里大大小小的堆肥桶散发出阵阵臭气,学生赶忙制订除臭计划。有学生想到家里的空气净化器,找来滤网和活性炭,在桶的上方设计一个简易的净化器,臭气的问题迎刃而解。

五、六年级,劳动教育与新兴技术的结合更为紧密了。模拟太空种植,让学生体验如何在火星环境中种植果蔬。智慧农场,则大大提升了劳动时的生产效率。学校将这些实践内容汇编成册,形成了一整套校本教材,“劳动+科学”的课程体系成形了。

对劳动教育空间进行科技再造

在半亩土地上玩转种植,玩出科学味儿,考验的是学校对劳动教育空间的全新理解。

此前,有科技公司拟替学校打造“劳动+科学”的实践场地,但费用昂贵。“这样并不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科学素养,只是使用产品而已。”张晓萍提出“千元级改造”的设想,即每个项目的材料成本投入在千元左右,由师生自主打造新型劳动空间。

比如种植园里的智能灌溉,涉及水压、电压、线路布局等方面知识,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知识普及后,项目负责人徐德亮老师买来传感器、土壤检测仪、光伏板、水管等材料。学生最初架设光伏板时比较随意,发电量并不稳定,在对每日光照进行分析后,选择了一个最佳位置,并给光伏板加装追光模块,供电的问题解决了。铺设水管时,水电线布置在一起出现了短路现象,教师没有直接给出解决方法,而是引导学生请教学校水电工师傅,借助实验室装修的规范设计,学生获得了水电分离才安全的启发。“我和学生都是边试边摸索,没有一步到位的方案,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的知识会更有效。”徐德亮说。

现在,这个种植园已被称作智慧农场,通过手机遥控就能自动喷水灌溉,对温湿度、土壤质量等数据可实时监测。今年夏天,嘉兴地区持续高温,但智慧农场里的植物受损较小,科学种植立了大功。

记者在种植园一角看到了重达200公斤的太空种植舱。学生在科学课上学到“球形是一个稳定结构”的知识后,和教师一起用材料搭建了球形太空舱。地面是模拟火星地表的贫瘠的沙土,高低不平,保水性差。学生先要对堆肥箱进行温度干预,确保在温差巨大的火星环境中产出肥料。火星上的水会失重漂浮在空中,学生想到用纸尿裤锁住水分,接上几根棉线后插入土壤中,利用“毛细现象”供水。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作物有烂根现象,在询问相关专家后改用了效果更好的蛭石。

整座太空舱占地面积只有五到六平方米,但学生在其中的探究却层出不穷。徐德亮告诉记者,他还带着学生自制了很多不到半立方米的微型生命柜。“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后,观看‘天宫课堂’时特别有感触,还能冒出一些新的实验点子。”

提升教师劳动教育素养

劳动教育谁来教?这是多数学校面临的问题。劳动教育融入科学元素后,师资问题更显得捉襟见肘。嘉兴市实验小学先在各个校区成立科创中心,由专职教师牵头各个项目的策划与实施。与此同时,学校在各科教师中挖潜,形成“劳动+科学”教育的集体共识,并迁移到艺术、体育等不同领域。

不久前,学校三个校区的全体教师来到一个农场基地。现场有木块、锯子、渔网、塑料泡沫等几十种材料,教师随机分为若干个小组,任务是设计搭建一个创意鸟屋。

“这是一个真实的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案例。教师要教孩子,首先自己得亲身体验全过程。”张晓萍说。

从设计图纸到选取材料,各学科教师利用本专业知识献计献策。“鸟怎样进去”“在里面如何生活”,一个个真实问题考验着大家的智慧。半天时间,鸟屋制作出来了。有教师感慨地说:“有时指导学生动动嘴就行了,真要做起来绝非易事,这是一次换位思考的教育体验。”

活动结束后,各小组马上研讨,形成对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的基本认识。回校后,各校区还组织了相关主题的项目化学习研究,如和学生一起设计劳动实践的鱼菜共生系统等。

据悉,嘉兴市实验小学牵头开展“劳动+科学”项目化学习,与浙江20多所学校组成了研究共同体,并辐射到广西、安徽、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新疆等省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02日第10版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