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内容页

焦点简讯:愧疚式教育,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2022-12-04 20:00:46 | 来源:教育在线

最近,看到一位博主“蔡全嘻嘻”发的一篇博文,感触很深:

起因是一件小事,妈妈每天早上起得比较早,但不吃早饭,一定要等女儿起床后再和她一起吃。

一次和妈妈吵架后,丈夫的一番话点燃了她多年来一直压抑在心底的情绪,勾起了成长中的这份隐痛,她感到有些崩溃。


【资料图】

从小到大,别人都会因为“妈妈早起饿肚子等她吃饭 ”这样的事情来强调妈妈对她多好多好,可是这样的好并不是她需要的,反而让她一直活在 “愧疚感”里。

她也指出,这种不顾孩子是否需要,单方面施加的“爱”,更像是一种变相的控制。

孩子被迫承受着这样的“好”,心存愧疚,不敢违逆、反抗父母,或是做不符合父母期望的事情,然而内心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却一直被压抑,活得矛盾而痛苦。

来源:微博@蔡全嘻嘻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有意无意都会用这种“愧疚式教育”。

举个简单的例子:

吃饭时,孩子有些挑食,吃了一点就不吃了,妈妈看了很生气,告诉孩子:

“我大清早去菜市场买的鸡,炖了一上午炖的鸡汤,还做了这么多菜,你还不好好吃饭,对得起我吗?”

听了妈妈的话,孩子只能勉强自己多吃点,不爱喝鸡汤的他,也喝了一碗。

常见的还有这样一些话:

“你知道为了让你进这个学校,咱们家买这个房子花了多少钱吗?你可要好好学习。”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和你爸离婚了,你还不听我的话,真要气死我吗?”

“只要你好好读书,以后有出息,爸爸妈妈再苦再累也甘愿。”

“我舍不得吃,省给你吃。”

所谓愧疚式教育,就是父母通过示弱、诉苦甚至自虐,让孩子感到愧疚,从而达到让孩子听话、控制孩子的目的。

这种教育可能短时间内有效,但“愧疚感”三个字是如此沉重、伤人,它禁锢了孩子成长的自由, 会对孩子心理和人格发展造成持久而深远的负面影响。

01

活在“愧疚感”中的孩子,有多痛苦?

适度的愧疚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会自然产生的正常情绪体验,在某些时候,还会促进孩子道德感的建立。

比如孩子打了别的小朋友,家长引导他换位思考,体会别人的感受,这时孩子可能会产生愧疚感,明白打人是不对的,从而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

但如果这种愧疚感,是家长有意无意中强行施加给孩子的,就会成为一种有害情绪,损伤孩子的身心健康。

家长给孩子过度的“爱”,总是把“为了你”放在嘴边,经常强调自己的付出,孩子没有选择,被迫成为了一个“亏欠者”,心理背上巨大的压力和沉重的负担。

他们常常会感觉到:

“父母过得不好,都是因为我。”

“我不应该这么不懂事,想要那些好的、贵的东西。”

“父母为了我那么辛苦,我考这么点分真是对不起他们。”

“父母工作那么累,我却在和朋友吃喝玩乐,太不应该了!”

心理学家霍金斯在关于各类情感能量等级的分析中,把“羞愧”排在最低位,其次是“内疚”。

他认为羞愧和内疚是人对自己伤害最大的不良情绪,负面分数超过悲伤,愤怒和恐惧。

愧疚感最大的“杀伤力”就在于,会让孩子转向自我否定、自我攻击,慢慢消耗孩子内心的能量,损坏孩子的人格和自尊,让他们变得自卑、脆弱。

有一部青春剧叫《最好的我们》,剧中余淮的妈妈就总是强调自己的“牺牲”,以爱之名绑架孩子。

比如她会向儿子哭诉:

“我这都是为了谁?你看看这身衣服,我穿了多少年了,我难道不想穿一件新衣服吗?”

“你爸爸一个人在非洲那么多年了,辛辛苦苦干活,还不是为了你。”

这些话语,让余淮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尽管他平时成绩不错,可每次一到重要考试就会因为焦虑而发挥失常。

究其根源,来自家庭和父母的压力太大,自己是家庭唯一的希望,导致他每到关键时刻都无法轻松上阵,不敢出一丝差错,心态失衡。

活在愧疚感中的孩子,即便不愿意,也不敢违抗父母的命令,否则就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

于是经常藏起真正的自我,压抑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去做父母希望他做的事,以满足父母的期望为先。

他们心底的痛苦无从宣泄,过得纠结且不幸福。

02

爱和教育,都不该制造“愧疚感”

每一个孩子,都是善良而纯真的,他无条件地爱着父母。

作为家长,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都不该制造愧疚感,让爱变得过于沉重。

避免愧疚式教育,有两点需要家长注意:

(1)学会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

有人会说,等孩子一起吃早饭,自己舍不得吃、把好吃的留给孩子······这些不都是爱孩子的表现吗?

爱从来都不是单方面一厢情愿地给予,还要考虑到对方能不能承受得住这份爱。

所谓的“ 爱 ”,到底是孩子需要的,还是只是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自我感动式付出?

就像我们不提倡溺爱,把孩子呵护地无微不至,导致他能力低下,难以独立。说到底,就是不符合孩子的成长需求。

就像孩子想要的是苹果,家长却给孩子买一堆草莓,还要强调草莓多么昂贵。

智慧的爱,应该有界限感,并顺应孩子的需要。

不把孩子当做全部的生活重心,毫无节制地投入“ 爱 ”,尽该尽的养育责任,也不要忘了爱自己、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不要以为自己觉得对孩子好的方式,就是“爱”,就是“为孩子好”,有时反而会变成孩子的负担和困扰。

多 和孩子交流沟通,并坚持学习教育知识、更新教育理念,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再去给予关怀和帮助。

(2)学会对自己负责

工作不顺、婚姻不和、对生活不满、对未来迷茫焦虑······现实生活中这些烦恼和问题太过残酷,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于是有些家长,会在无意识中把这些压力都转移到孩子身上,仿佛自己过得不好、不快乐,都是孩子造成的。

越是心怀恐惧、安全感缺失的家长,越是喜欢喜欢强调自己的付出和“牺牲”,让孩子觉得亏欠父母,从而更好地控制孩子,让他按照自己设定的道路来成长。

然而,好的教育,永远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模式;良好的亲子关系,也不应该是这样“一方付出牺牲,另一方内疚亏欠”的关系。

做诚实、成熟的家长,应当懂得自我负责——对自己的情绪、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通过引发孩子的愧疚感,来让孩子承担。

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是教育最好的模样。

刘瑜在《愿你慢慢长大》中说:

“应该被感谢的是孩子,是他们让父母的生命更完整,让他们的虚空有所寄托,让他们体验到生命层层开放的神秘与欣喜。”

陪孩子慢慢成长,欣赏一个生命的变化,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希望每位家长都能调整好心态,享受这个过程,别让孩子在“愧疚感”中恐慌不安地长大。

转自 | 钱志亮工作室(内容有删减)

图片设计 | 王荣佳

责任编辑 | 赵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吧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