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内容页

当前焦点!要避免学校课程的语境遮蔽

2023-01-10 17:07:18 | 来源:教育之星


【资料图】

按照语境论的观点,课程是一种语境实在,是语境中的事件与行动。当前,不少学校的课程遮蔽了历史和时间,看不见空间和资源,忘却了主体和立场,变成了没有语境的课程,变成了“抽象的课程”。

时间遮蔽:看不见课程的历史脉络。课程是时间性存在,内含共时性要素与历时性要素,是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时间是流动的存在,是领悟存在的前提境域,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相互通达。对于课程而言,时间是一种视角,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时间简史”,都具有时间性。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学校课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被遮蔽,学校的文化背景与现实情境被遮蔽,学校课程的独特性和文化根脉也因此被遮蔽。当下,学校课程变革需要“时间智慧”,需要把握学校课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使之相互通达。

空间遮蔽:漠视空间的育人价值。课程是空间性存在,具有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因素,是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统一。自然空间中有课程基因,社会空间中也有课程踪影,不管是自然空间,还是社会空间,都蕴含着教育价值。但是,不少学校漠视空间的育人价值,对空间的课程维度缺乏应有的敏感,包括对学校内和学校外的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缺乏应有的关注,疏离了在地课程资源。让儿童感受自然的奥秘是课程的应有之义,让儿童远离“自然缺失症”是课程的分内之事。同时,社会是教育的基本维度,教育空间绝不止于学校,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街道社区、游乐场……都是教育的空间,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当所有空间都汇聚成一本书时,完整的课程便露出端倪,课程育人的伟力便初步显现。

主体遮蔽:人的迷失成为课程常态。在课程开发方面,人们关心“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甚于“谁的知识最有价值”。普遍的问题是:学校课程的知识取向凸显,人的迷失成为课程常态。人是课程的前置因素,是课程的首要定义。课程是个体解放和意义获得的过程,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课程意义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学校课程的主体遮蔽,本质是将师生排斥在课程之外的,让师生跟随在知识目标的后面亦步亦趋。而真正有意义的课程是师生参与其中的,反映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取向的。摸清学生的学习需求,知晓社会对学校课程的要求,明确教师的课程能力,是学校课程情境分析的重要内容。看不到教师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学生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主体遮蔽必然导致学校课程发展方向的迷失,必定在价值定位上感觉不到课程的需求者和参与者的立场。

总之,语境遮蔽将使学校课程发展陷入没有前因后果的文化断裂状态,无法设计出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哲学和富有质感的课程框架。推进学校课程变革,需要从时间、空间以及主体角度探寻学校课程的文化情境;提升学校课程品质,需要从时间、空间以及主体角度建立学校课程的语境逻辑。

(作者杨四耕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出版《教学诠释学》《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等著作)(《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1期)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