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内容页

成为更好的父母,从三个“不要”开始

2023-01-19 08:59:22 | 来源:教育快报网

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和关系最亲密的人,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和习惯。

父母自身也需要不断修炼“内功”,尽量避免因为自己的观念或成长经历的局限性等原因影响孩子的成长。


(资料图片)

不要让自己的短视

限制了孩子的成长

不要让自己的短视限制了孩子的成长。生活中不乏为孩子的学习下足“血本”但收效甚微的家长,问题出在哪里?很可能是因为家长陷入了某种理念误区,没有真正将孩子的学习内驱力激发出来。“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更需要家长反思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但是仍有部分家长将教育的功能窄化为教学与训练,将孩子的成长窄化为分数与成绩。这是一种短视。

如果用数学上的对数曲线和指数曲线来比喻孩子的成长:

对数曲线的特点就像一个人一开始起点很高,但是到了一个平台后就很难再有新的发展;

而指数曲线则相反,它表明一个人开始可能走得很慢,但是到了某一个时间点后就开始突飞猛进、厚积薄发,这才是可持续发展。

· 父母如果拉长时间尺度甚至从一生的角度去看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就能有更长远的眼光,就能克服教育的短视与功利倾向,就会更加重视孩子适应未来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只是盯着某次考试成绩不放。

不要小看

习惯培养对孩子的影响

不要小看习惯培养对孩子的影响。有智慧的家长一定会抓好孩子在成长敏感期和关键期的习惯培养,这是为孩子的人生打底色、打根基。

· 孩子的自控力、意志力、学习力等都与习惯的培养息息相关。 对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习惯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习惯应该从规则意识的培养开始。在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建立规则意识的关键期,家长要坚守原则,灵活运用奖励、适度惩罚、冷处理、预警等多种方式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

· 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和规则意识的过程中,不妨采用 “合作型管教”的方式,让孩子也参与进来,而不只是被动地服从。在“合作型管教”中,家长不是发号施令的人,而是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的合作者。

比如家长想帮助孩子养成整理房间的习惯,比起“你的房间太乱了,你最好马上收拾干净”这样的表达,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案也许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家长可以说:“我还是希望你把房间整理干净,你看怎么做最简单?”

当孩子提出他的想法时不要立刻否定,让孩子说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然后家长再和孩子一起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在得到充分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长的建议,从而养成好的习惯。

不要让所谓的

“经验”蒙蔽双眼

不要让所谓的“经验”蒙蔽双眼。“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这是很多家长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从“被教育者”转变为“教育者”的身份后,家长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方式投射到对下一代的教育中。

·虽然人很难脱离过去的经历对自己的影响,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和成长让自己变得更好。 作为家长,我们不要一成不变地用过去的经验来教育和要求孩子,而需要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年龄和经验不能成为故步自封的理由。时代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在育儿理念趋于多元的当下,家长更应该不断学习和成长。

· 比如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是“网络原住民”,他们大都从小生活在各种电子产品的包围中。那么家长 在对待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的问题上,就需要结合时代大环境的特征,不要使用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方式或固有的所谓教育经验,将孩子完全与电子产品隔绝,这样既不现实也起不到好的效果。

· 家长可以通过平等有效的沟通,引导孩子合理地、有节制地使用电子产品,将之变为促进和帮助孩子成长的工具。

·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 父母自己以身作则,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控制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为孩子做自律的榜样。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成长型家长,才能更好地影响孩子、改变孩子、成就孩子。

(尹国英)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年1月15日 第4版 版名:家教周刊

图片来源:包图网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