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他还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青年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力量。培养青年的文化自信,要向青年讲清楚中华民族古今文化的一脉相承,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融相通,讲清楚中外文化的辩证关系。
要讲清楚中华民族古今文化的一脉相承。古今之争首先需要确立对中国历史的正确态度,才能作出对中国历史与中国当代社会关系的合理判断。评价传统中国社会和文化,要避免以古非今或以今非古的极端态度,这离不开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对中国传统社会,在批判的同时,更应当给予科学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如果只看到中国传统社会封建腐朽的一面,而缺乏对历史文化发展的科学态度,就犯了历史虚无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的双重错误,那就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置于历史文化荒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修身立命、经世济民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赋予中华民族以精神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如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崇德向善、厚德载物等,不仅适用于历史,而且契合当代、指向未来,其核心内涵不仅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破解时代之困、纾解民生之忧、为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底层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中,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始终有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情怀,始终有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信念,始终有着‘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期待。”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青年有责任继承古贤先哲们“为往圣继绝学”的精神,充分汲取蕴含其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滋养和激励自己。
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首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理想上契合相通。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理想社会,是全人类实现自由和彻底解放的共产主义,是为了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古代有儒家设想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大同理想、家国情怀、民为邦本等思想,架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桥梁,也促使近代知识分子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后,“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等新理念新思想,都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其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理性上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揭示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强调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的知行之道相结合,形成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成为我们弘扬实事求是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础。再其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目标上深度相融。马克思主义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不谋而合。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为人民服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以人民为中心”等执政理念,创造性地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引导广大青年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从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融相通,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为拯救民族危亡而不懈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而且能够帮助青年树牢坚定的文化立场,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从而使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与稳固。
要讲清楚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社会巨变之下的复杂社会思潮对青年影响深远。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在不断融入世界、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中,日益受到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也冲击着青少年对文化自信的价值判断。由于缺乏对中外文化差异的理性认识,少数青年在复杂社会思潮影响下盲目推崇外来文化,否定民族文化优势,导致文化自信失守。因此,必须向青年讲清楚,任何民族的文化自信既不可能建立于话语垄断、墨守成规的基础,也不可能完全抛弃自身文化传统另辟新章。中西之辩的关键在于通过思考西方社会文化发展的利弊得失,为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青年在面对中西文化冲突时既不能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抱残守缺,也不能不加批判地一味接受外来文化,对中西文化都要持理性的分析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与西方相比,中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只有在与西方的比较中明确了这种独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中西文化的汇通中展现新的生机。广大青年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方向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确定自己在新时代的前进方向、发展道路和人生目标,进而树立自己的远大志向和使命担当,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找准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点。
(作者单位系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22DJD002]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3年04月20日第5版
作者:李蕴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