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资料图】
储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王四新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网络法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
张利军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黄伟 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罗免民族中学校长
杨芳玲 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晃州镇第一完全小学校长
【主持人】
徐杨 《中国民族教育》记者
网络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互联网原住民”大军。特别是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近2亿中小学生因上网课频繁接触手机和电脑,增加了接触网络的机会。青少年一旦沉迷网络难以自拔,极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在身心健康方面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较多,网络沉迷问题应尤为引起重视。如何有效应对青少年网络沉迷,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守护者?本刊就此话题邀请专家、校长共同探讨。
丧失个体自主性是网络沉迷的典型特征
记者:据您了解,青少年学生有什么样的行为属于网络沉迷?在学习、生活中有哪些征兆?
储朝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判断青少年是否沉迷于网络。一是从使用时间来看,一天内一次性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有间隔但是一天内超过6小时,就有网络沉迷征兆。二是从日常学习及活动方式的选择来看,学习及活动方式包括阅读、室外活动等,如果过度依赖互联网,而拒绝其他活动,也可以说有网络沉迷的征兆。三是从网络活动的类型来看,如果青少年在网络上进行的是多样的活动,而不是沉迷于某一个游戏,就不能算网络沉迷。
王四新:沉迷于网络、网络游戏的学生,对游戏以外的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他认为除游戏以外的其他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分不清游戏世界和真实世界,会把游戏内的价值观搬到现实生活中来,在处理日常生活、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思考方式、行为方式与周围人完全脱节。除了把时间投入到游戏中,他还会想方设法在游戏中投入金钱。如果因为不可抗拒的力量而不能打游戏,会感到非常的绝望和沮丧;如果是人为原因,比如父母不让打游戏,轻则和父母发生正面争吵,重则和父母发生打斗等。日常生活中如果学生出现上述症状,那就意味着学生已经有沉迷游戏的迹象,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干预。
黄伟:我认为有网络沉迷倾向的学生,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在校期间,某段时间突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经常性缺交作业,成绩明显下滑;参与学校活动较少,和老师同学的交流减少,变得孤僻、精神状态较差。 第二,在家中表现为与家人沟通减少,喜欢独自一人在房间且房门紧锁,熬夜玩手机,很少参与家庭活动,脾气变得暴躁、易怒,不能正确看待家长的约束,甚至以自残等行为威胁家长。第三,在社会关系中表现为结识一些网络爱好者,常在外或家中聚集打游戏,偶有夜不归宿现象。
记者:结合学校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您认为造成青少年网络沉迷的原因是什么?
张利军:“在现实生活与学习中找不到存在感”是首要原因,其次才是“经受不住网络世界的诱惑”“感觉学习有点儿累”等。其中,家庭教育环境给予孩子的安全感和存在感至关重要。我曾遇到过一个网络沉迷的案例,造成这个孩子网络沉迷最主要的也是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太简单,而且对孩子的期望值还高,只要孩子没有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或者说没有达到他们要求的标准,父母就动辄打骂。打骂出来的孩子会心生仇恨,形成叛逆思想和叛逆行为,这都属于早期症状,如果继续打骂,孩子就可能产生报复心理,或者出现报复行为。
黄伟:我所在的学校属于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大都来自山区,部分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学生网络沉迷的原因具有相对特殊性。第一,家庭教育环境欠佳。农村家庭教育相对而言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家长以经济为中心,长年在外打工,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孩子缺乏陪伴、管理。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教育的方式又过于简单、粗暴,容易引起孩子反感,到网上寻求慰藉。第二,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缺少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等有益的公共场所,助力青少年成长的好的外部环境相对缺乏。同时,受在家待业的中青年影响较大,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领。
杨芳玲:我认为造成学生网络沉迷的原因:一是学生严重缺乏关爱。二是父母的爱没有与孩子产生连接感。三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处于对立状态。他们在父母那里或者老师那儿得不到关爱,就沉迷于网络,在网络中寻找刺激和快乐。
关爱是治愈网络沉迷的“良药”
记者:青少年一旦出现网络沉迷问题,对其当下及未来身心健康会有哪些影响?
储朝晖:一方面,大多数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在事实上已经形成了被动型人格。被动型人格一旦形成,对其未来成长发展都会产生消极影响。他很难主动设计人生目标,主动了解社会,主动从事自己想要的工作,生活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另一方面,被动人格会影响他的情感价值观和对社会的态度。青少年沉迷于网络通常只是沉迷于网络当中的某个点或某个方面,它并不是整体的,过量的局部信息会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王四新:首先,网络沉迷破坏了青少年正常的成长轨迹与成长环境。长期沉迷于网络会使青少年失去学习兴趣,养成不良的上网习惯,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许多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还会出现严重的身体问题。其次,个别青少年甚至因为沉迷于网络而产生虚幻的价值观,即便没有因为沉迷游戏而走上歧路,却因为价值观错乱、行为方式怪异而毁掉自己的一生。
记者:网络沉迷给青少年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如果青少年已经出现网络沉迷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王四新:家长的正确引导与应对是青少年网络沉迷防治的关键环节。以网络游戏为例,首先,家长要了解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游戏,打什么样的游戏,基本投入情况如何,通过了解这一类游戏和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和对话,给予孩子真正的关切。其次,还要多带孩子开展户外活动,以及其他文艺、体育活动,让孩子养成爱锻炼、爱户外活动的好习惯,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养成严格的守时观念。
张利军:我讲一个身边的例子。李怡萱(化名)是一名单亲家庭孩子,2022年4月,新冠疫情居家隔离期间,她沉溺于网络,不与家人交流,把注意力集中在打游戏、刷视频和在微信群发消息上。家长劝阻无效后,向学校求助。经过一番研究,我们采取家校结合的方法帮助李怡萱。第一,结合“手机管理”,限制李怡萱将手机带到学校,限制她在家里使用手机的频率与时间,循序渐进,直至她能够科学地使用手机,积极使用手机的正向功能。第二,要求家长保持足够的耐心,在改变李怡萱的过程中,避免与她发生激烈冲突。最为重要的是,根据李怡萱的兴趣与爱好,鼓励她并与她一起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如体育活动、劳动实践以及公益活动等。当然,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过程,为保证能够安抚孩子的心,需要家长不断鼓励孩子,包容孩子和接受孩子。第三,学校要主导这次行动,任课教师要团结一致,积极发现与挖掘李怡萱身上的闪光点以及她在学业上取得的进步,并肯定她、表扬她、夸赞她,使她在学校生活与学习中找到自信,重塑自我。同时,学校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允许她随时进入心理咨询室找教师做心理咨询。帮助她树立正确的志趣与志向,增强她精神的“钙质”。经过一年的努力,李怡萱已经摆脱网络沉迷,从参加活动、提高成绩和与同学打成一片中体验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快乐。
杨芳玲:学生姚康云(化名)原本学习成绩在中上水平,出现网络沉迷以后,对学习失去动力,不与其他同学社交,并且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学校通过了解情况,发现姚康云的母亲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日常沟通方式较为简单粗暴,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为了帮助姚康云,并让其父母转变教育理念,作为学校工作团队代表,我利用每天中午或下班后的时间,去姚康云家中与其父母沟通思想,制定项目活动等,引导姚康云从整天沉迷于网络,转变为一天内将上网时间控制在3个小时,再到2个小时、1个小时。同时,积极带他参加不同的活动,引导他重新体验现实生活的美好,让他从自暴自弃的阴影中走出来。经过两年的努力,家长的教育理念转变了,姚康云的状态也逐渐好转。
家校社合力,共筑网络沉迷“防火墙”
记者:网络沉迷应从根源上予以阻断。那么,从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的角度,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做什么?
储朝晖: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担起让孩子健全成长、全面发展的责任。培养孩子的目光不能局限于狭隘的知识学习比拼,而应该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全的人格等。一是网络平台要负起责任,提高信息的准确度,不传播庸俗、低俗内容,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二是社会成员应尽可能地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的辨别能力。三是社会要尽可能为青少年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机会,让青少年在学校之外有更多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包括体验农耕劳作,走进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等。
王四新:首先,家校社各方应当加强协作,从各自角度做好相关工作,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并且在学校、家长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其次,家长的态度和做法是做好网络防沉迷工作的关键环节。在多陪伴孩子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孩子养成有节制的上网习惯。再其次,学校应在课程中加入网络素养相关内容。同时,在发现学生学习成绩或行为方式有突然变化时,及时进行人为干预。最后,社会特别是网络游戏相关企业,要切实按照国家法律要求,健全平台责任体系,为青少年提供优质内容,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网习惯。
黄伟:一是学校应坚持以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本,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做好课后服务,丰富校园生活,立足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个性,倡导多元发展,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励志教育,及时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二是家长要树立“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观念,应细心关注孩子的每一点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给予陪伴与关爱,包括一起看书、运动等,注重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耐挫力、自信心。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三是建议社会公益类项目向农村地区倾斜,为农村地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积极的、健康的环境与氛围。
记者: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应当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适度地使用网络?
储朝晖:在信息社会条件下,人们要保持对多渠道信息来源的关注。互联网和书本提供的是间接知识,缺乏直接体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接受的间接知识会越来越多。但是,如果没有直接体验,再多的间接知识都是简单照搬。因此,仅仅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单一方式,会影响青少年对世界的整体认知。而这个认知,既是一个人的道德基础,也是价值观基础。所以在互联网时代,要增加青少年直接的感知体验,增加现场的直接交流。直接体验也是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张利军:一方面,学校要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学校可以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媒体的使用情况纳入课堂教研,并作为重要的量化指标,督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整合课程,加大力度使用先进教学仪器和设备。例如,运用云平台有趣的作业情境设置为学生布置作业等。另一方面,要上好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看透网络游戏的本质。我校以现行教材为依托,研发出了以研究网络游戏为主题的校本教材,介绍了网络游戏的开发过程以及相关知识,令学生明白网络游戏和许多动画作品一样,是用程序将人物逐一绘画出来,再组合在一起并施加动作口令,以完成人物在游戏环境中的活动和运转。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亲身实践,让学生制作简单的人物动画,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知道隐藏在游戏后面的真相,降低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的可能性。(记者 徐杨)(《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