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位家长在评论区留言:
【资料图】
现在当父母真的好难啊,不能这么教育,不能那么教育,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
我们小时候也没那么多事啊,不还是过得好好的吗?
这种发言很常见,或许父母们只是无意的吐槽,
但不能否认的是,近几年的养娃话题总伴随着数不尽的焦虑感。
从孩子第一声啼哭开始,父母的心从此揪了一辈子:
小时候害怕没吃好,长大担心吃不饱;
青春期害怕走上邪道,成年之后又怕心眼太直;
爱说话怀疑有多动症,太内向又恐惧自闭...
以前生完孩子随便带带就行,犯错就得挨打,父母才是天,
现在完全相反,打不得骂不得,父母还要不断学习如何跟孩子相处,孩子变成了天。
忙碌了上半程又开启了下半程,怎么都看不到的终点。
是啊,这所谓的“难”到底从何而来?
父母不再是孩子眼中唯一的权威
曾有人说,10岁以前,父母在孩子心中是英雄的存在。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10~18岁的青春期,当他们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发现父母原来也只是普通人。
如今手机网络的普及和生活化,许多孩子获得信息的方式不再仅限于父母,加速了这种意识的转变。
曾有调查结果显示,14岁儿童的上网能力可以高于家长。在上网知识方面,有43.6%的14岁儿童表示自己懂得多,63%的14岁儿童的爸妈表示孩子懂得多。
前段时间,好友弟弟学校发生了一件负面事件,
她妈妈在学校家长群里看到疯狂转发的消息后,一直在跟好友絮叨,这事儿到底要不要跟她弟弟讲。
不说害怕他平时不注意交通安全问题,说了担心负面的消息影响学习。
晚上她弟弟放学后,却主动的跟她和妈妈谈起了这件事。
妈妈问:“你都是从哪儿知道这些消息的呀,还在犹豫要不要告诉你。”
结果她弟弟回答:“我们整个年级早就传开了。QQ群里都在发。”
妈妈一方面感到惊讶,一方面又有些不被需要的失落。
很多孩子都是如此,他们甚至还可以帮助父母解决问题。
之前听到有妈妈在聊天时向其它家长炫耀:“我网购的衣服都不知道怎么退货。闺女竟然几下就给我弄好了“;
河南洛阳某初中调查显示,8成学生的性常识来源于网络和书本...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数字代沟”,让孩子的依赖逐渐从对爸爸妈妈转向为互联网。
在庞大的网络面前,父母不再是孩子的“百科全书”,权威狠狠的受到了威胁。
社会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
时代给予的便利条件,让社会各方对孩子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前本科毕业都觉得光荣,现在研究生已经一抓一大把。
教育时间线的拉长,意味着养育成本的增加,对父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卷妈”“卷爸”被催生出来了。
电视剧《家有姐妹》中,柳岩扮演的方红就是典型的“卷妈”。
为了让孩子实现985梦想、全方位发展,她不惜一切代价的提供环境和改造自己。
想送孩子去的双语学校规定口语能力要达到二级标准,
方红规定全家人都要用英语沟通,犯错就得罚款200元。
为了跟儿子有共同话题,学习打游戏、考证等轮番下力。
跟丈夫发生矛盾后,丈夫本想找她理论,发现她正在屋里练习游泳...
听起来过于疯狂,但描绘出了很多“卷妈”的缩影。
当有些妈妈还在吐槽孩子不愿意上补习班时,有些家长已经重新开始学习。
秉承着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得就是那种人的信念。
她们的战场已经不止于厨房和客厅,还穿梭在各种提升班。
后台有位妈妈分享过,
孩子从小就被她送去学画画,学了一年后能头头是道的说出很多理论知识和技巧,有些甚至美术专业的她都没有听过。
孩子欣喜若狂的交流,她却只能回应:不知道。
当她发现和孩子出现差距时,便开始慌了,于是也报了美术班。
北京很大,从家到学校上课的路程来回将近4个小时,但她却坚持了两个学期。
她说孩子在班里总是跟同学炫耀:“我妈妈为了我专门学的画画,你们的爸爸妈妈为了你们学什么了?”
“卷娃”的本质在卷父母,当父母也开始加入“被卷”大军之中。怎么可能不难?
孩子的“回报”越来越慢
以前的孩子,十七八岁都能帮助父母撑起家里的半边天,
而现在,二十七八岁还在学校里深造的人不占少数。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标题的大概意思是,
在北上广工作的年轻人,和父母见面的次数只剩下100次。
陪伴父母,变成了倒数的奢侈。
有些孩子可以在下班时顺路回到父母家帮忙修理家具,有些孩子只能通过视频线上解决父母的困难。
同时,现在社会所倡导关注“自我感受”,
让很多年轻的男孩女孩选择在职场上寻找自我价值,暂缓了回归家庭。
虽然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但同样也意味着要错过很多东西。
三十岁还没有恋爱的朋友曾被妈妈唠叨过:
“再过五六年你结婚生子的时候,我和你爸的身体状况也在飞速下滑。你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工作,还要顾着我们,你觉得自己真的有这个精力吗?肯定是要忽略一方的,而你们忽略的大概率是父母。”
接着又说,
“如果早点生孩子,等孩子大了,你到时就不会那么为难。”
父母当然希望孩子有最好的发展,更愿意一次次的给孩子成长的试错机会和时间。
但时间却不会停下来等他们。
对于一些比较开明的父母,
孩子的“不稳定性”,或许不会对他们的内心产生波澜。
但一些比较注重家庭的父母,
往往会觉得力不从心,甚至觉得害怕。
日渐老去的父母对看不到头的未知,更是难上之难。
包妈碎碎念
社会的飞速发展,撕开了养孩子真实的面纱。
那就是做父母,向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别紧张,
教育孩子也是一种社交关系,需要相互理解和支持。
父母在孩子身上的每一分投入,
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会使孩子变成更好的人,也会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无需太过焦虑、也无需太过苛求自己,
毕竟吴军博士在《大学之路》中说过: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不必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世界上的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会再跑了。”
所以,在教育的道路上足够坚持,才会成为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既然那么难,就别再为难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