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家庭中,妈妈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家庭的氛围和温度,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也产生巨大的影响。温柔、稳定、有温度的妈妈往往能够为孩子的一生描绘积极的人格底色,让孩子的内心更安全、更自信、更有力量。
妈妈的情绪感知力影响孩子安全感和价值感的形成
(资料图片)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依恋”,可用来解释孩子和妈妈之间形成的情感联结。孩子刚出生时是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他的一切需求都要通过情绪反应来表达,妈妈如果能敏感地感知到孩子的情绪和需求,给予他温柔及时的回应,孩子就会对妈妈产生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关系能帮助孩子形成内在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进而形成积极稳定的人格。一方面,孩子会以妈妈为自己的安全基地,这份“妈妈在”的安全感会让孩子敢于探索周围的环境。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这份安全感会逐渐内化到孩子的内心,给予他征服世界的勇气。另一方面,安全型依恋关系能促进孩子价值感的形成,他会觉得自己的需求被妈妈看到,自己在妈妈眼中很重要。孩子在小时候信任妈妈,长大后他也会信任这个世界,会形成内在稳定的价值感。
妈妈拥有一定水平的情绪感知力是帮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的核心,而妈妈的情绪感知力受到一个重要因素的影响,即妈妈自身的情绪状态。当妈妈自身情绪饱满、心理能量充足时,她更有能力及时感知并满足孩子的情绪和需求;但是当妈妈自身情绪低落、心理能量不足时,她会缺乏能力去感知并满足孩子的情绪和需求。但在现实中,想要成为一个永远情绪稳定的理想的“好妈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妈妈自己也有困难、有需求、有情绪,很难做到任何时候都温柔及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
针对这种情况,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一个概念“足够好的妈妈”,即妈妈整体上是“好妈妈”,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但有时妈妈的表现也可以不尽如人意,可以让自己有一些时间给情绪充电,可以暂时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不急于去满足孩子的需求。等妈妈情绪调节好、心理能量恢复时,她再回来感知孩子的情绪、满足孩子的需求,最终她仍然是个“好妈妈”。这样的妈妈不是一直掏空自己来爱孩子,而是允许自己有时表现不佳、给予自己时间爱自己,这样她能够更好地葆有情绪感知力,才能长远地给予孩子稳定的、有弹性的爱。
妈妈的情绪分化度影响孩子的情绪认知和调节能力
情绪分化度是指个体在情绪情感体验和陈述中能将情绪区分得更细致、更精准的能力。比如当孩子生气时,低情绪分化度的妈妈只会简单地用“生气”这个词来标注孩子的情绪;但高情绪分化度的妈妈会去理解孩子在不同情境下不同的“生气”,甚至会看到孩子在生气的情绪中还有失望、沮丧、难过、无助、渴望等复杂化、多层次的情绪。当孩子被好朋友误解而感到生气、想与好朋友断交时,低情绪分化度的妈妈可能会说“不要意气用事,好朋友之间要互相理解”;而高情绪分化度的妈妈会看到孩子更多的情绪及心理需求,她可能会说“亮亮是你最好的朋友,他误解你让你很生气,也让你觉得伤心难过吧?你是不是希望无论别人怎么想,他都能理解你,对吗?”当妈妈可以看到孩子的真实情绪和内在需求时,孩子会感到自己是被理解和接纳的,他的情绪也会更快平复下来。
妈妈高水平的情绪分化度能帮助孩子提高情绪认知的复杂度、丰富度和矛盾性,进而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并形成积极的情绪调节能力。如何才能提高情绪分化度?一方面要放下自己对情绪的狭隘认知,情绪本身没有对错之分,不能只接受积极情绪而不接受消极情绪,要去看到和珍惜每一种情绪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尤其要重视消极情绪的“信使”功能,孩子的每一种消极情绪的后面一定有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妈妈要透过孩子的消极情绪看到这个需求,并与孩子一起找到方法响应这个需求。
父母之间的情绪互动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
除了妈妈的情绪,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无疑也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父母之间的冲突往往会导致双方心情烦躁、情绪波动,破坏家庭的和谐氛围,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而处于冲突中的孩子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希望重新联结父母的关系以保持自己的安全感。
孩子的情绪感知能力很强,但是他们的情绪解释能力很弱,当父母生气时,他们能感受到父母强烈的情绪,但较难理解父母生气的真实原因。这时他们容易向内归因,认为是“自己不乖”或“自己不够好”而导致父母吵架,比如觉得是因为自己将玩具扔得很乱让妈妈生气或者自己作业写得拖拉让爸爸着急等。孩子会努力去做出改变以促进父母重新建立联结,让自己重获安全感。所以在父母吵架时,很多孩子会变得很乖,或者特别积极地去做一些事情讨好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从表面上看孩子是懂事了,但向内的归因和自责会拉低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之间消极情绪的互动难以避免,重要的是如何避免这种冲突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以保证孩子有稳定的自我认知。父母可以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主动做好责任归因,让孩子明白,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孩子没有关系,不是孩子的错。二是保证冲突具有建设性,让孩子看到父母即使吵架了,双方也在尝试表达和理解对方的想法、需求,并努力寻找共赢的方法。三是保持关系的稳定性,让孩子清楚,当父母的情绪消解了之后,他们还是接纳对方、关爱对方的,他们的关系并没有破裂。
总之,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和最基础的环境,父母的情绪,尤其是妈妈的情绪,是影响一个家庭幸福感和孩子安全感的重要因素。父母应有意识地调整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心理营养和积极能量。
(作者单位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重点项目“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的心理机制及干预研究”[编号:SZ202111626024]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3年06月25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