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内容页

阅读如何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2023-08-18 09:01:23 | 来源:中国教育报

暑期正是“啃书”的好时段。读书好似品茶,喝时未必温馨可口,但饮后总会颊有余香,对身心是大有裨益的。我还清楚地记得连云港师专董菊初教授送给我的毕业赠言:不读书就像丝瓜一样越来越瘪,而做学问就像木瓜一样历久弥香。二十年来,我始终把阅读放在第一位,这是教师发展成长的基石。

“浪漫期”——有字之书的“悦历”

说起我的阅读,得从连环画开始。当时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家里课本之外的书很少,但有很多“小人书”,图文并茂、浅显易懂,那便是书摊上的连环画了。在那个知识相对贫瘠的年代,连环画成了我唯一的课外读物。有时候碰巧会得到一些《少年文艺》《儿童文学》《故事会》之类的书,已属莫大幸事。


(资料图)

当然,我偶尔也会看一些名著,《隋唐演义》《聊斋志异》《封神演义》都是在初中阶段看的。由于家处农村,交通闭塞,好书难求,一般都是借书看。记得当时学了一篇课文《黄生借书说》,讲述了黄生借书苦读的故事。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有感召力的,一段时间里“书非借不能读”成了流行词,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读书的狂潮,仿佛自己就是黄生一般,抓紧一切机会去借书、读书、还书。那段时间的阅读大都无序随意,兴趣成了阅读方向的唯一指引。

大学期间,我偏爱小说散文,各类教育著作只是囫囵吞枣,很多名著也只是跟风而读,其实精神并未真正觉醒,阅读也并未“真正起步”。

“功利期”——无字之书里领悟

幸运的是,我成了一名语文教师,阅读也从当初的“任务型”变成“业务型”。我开始“恶补”教育类知识,渐渐地,我走向了专业阅读。

孔子的《论语》,引导我们要有终身教育的理念;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聚焦爱是一切教育的核心;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引导我们绘就儿童中心的样态;《陶行知教育文选》,引导我们要有求知躬行的勇气;叶圣陶的《小学教育的改造》,引导我们意识到要有与时俱进的思维。

从柏拉图、叔本华、苏霍姆林斯基一本本读下来,我知道了教育的目的是点燃兴趣。从孔子、王阳明、陶行知一个个学下来,我明白了什么叫情怀和担当。

为了研究课题,我读了《柳林风声》《草房子》《夏洛的网》等,我知道了儿童的世界是这样辽阔美丽、精彩绝伦;为了上好公开课,我读了《金波儿童诗选》《泰戈尔的诗》《我的记忆》等,我懂得了诗歌这般丰饶多姿,让人流连忘返;为了撰写论文,我读了《失落的一角》《走向春天的下午》《月亮的味道》等,我感悟了绘本竟如此绚烂多姿,让人神往。

因为要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又开始研学“大自然”。在田野中,在大海上,在社区里……只要善于发现,所见皆是风景。怀揣一颗赤子之心,学会多角度地去观照去解读去建构,就一定能体会“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超脱,一定能理解“庐山烟雨浙江潮”的境界。

“想象期”——心灵之书中行走

当下,对于教师来说,我认为仅读“专业类”书籍是不行的。要想与时俱进不落伍,就要跨领域选择、跨学科学习,尽可能做到应读尽读。我认为要读好三类书。

第一类是砥砺奋进的书。首先选择《平凡的世界》《名人传》等。读这类书,是获取一股精神力量。他们会给你一种信念和伟力,让你更加热爱生活、懂得珍惜、学会感恩,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第二类是逆袭成长的书。带着识辨眼光选择阅读的对象,学会吸收和扬弃,是获得一种读书的智慧。第三类是经典传唱的书。多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利于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如果坚持把这些文字用童心来记录,也许就会有另一番生命的张力。

我认为对于经典阅读,开始“读不懂”是很正常的,读一遍,先放一放,等你把第一类、第二类读懂过后,再返回来重读经典,往往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体悟。也可以先读一些“打基础”的书,再去赏析经典作品,就一定能领悟“悠然见南山”的美妙。

此外,多读一些教育类书籍,有利于丰厚你的底蕴;多读一些科技类书籍,有利于开阔你的眼界;多读一些书法类书籍,有利于提高你的修养;多读一些历史类书籍,有利于夯实你的内涵……这些对我们来说是在一种文化、一个记忆中获得一种启迪,实现一次传承。

因此,阅读就有了生命。耳边又想起了那句话,别走得太快,请等一等灵魂。而阅读便是等待灵魂的最好方式。

爱上读书,永远不迟。

(作者系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石桥中心小学教研组长)

《中国教育报》2023年08月18日第4版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