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还在坚持读书的人是在减少的,人们更愿意速读一些千字左右的短小的文本,迅速了解其中的关键信息,这就是当今多数人的阅读需要,而能称为“书”的文本往往都至少有几万字甚至数十万字,尤其是一些大部头的人文经典名著,很多当代人认为其中的“冗余”信息太多,花费较多时间去阅读不值得。
这个时代还有必要去读人文经典名著吗?尤其是中学生,他们的学习压力普遍都很大,人文经典阅读会消耗相当多的时间,他们阅读人文经典的意义又何在?
(资料图片)
一、阅读,更应成为一次对生命意义的确认与探索
不能否认,相较于社会上的人们,在学校里阅读人文经典的人还相对多一些,但阅读人文经典的动机也不尽相同,我们以《红楼梦》为例,看看学校里的人都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第一类人我们可以称为了解派。这一类读者一般都希望速读名著,追求五分钟读懂《红楼梦》,一般是粗略了解一下《红楼梦》的基本情节与最主要的几个人物,大体了解《红楼梦》一般被普遍提及的小说创作主旨,再看几个主流的评价,其中也会有人翻看一下个别章节。这些教师、学生的阅读目的可能只是为了有一些谈资,因为它毕竟是一部名著。
第二类人可以称为考试派。因为《红楼梦》中的一些内容已纳入了部分省市高考考查范围,因此这些学生的阅读都是在高考命题可能的范围内进行的。学生为备考而读、为答题而读,目的性很强,功利心较重。《红楼梦》可能怎么考,会决定性地影响着他们阅读的内容与状况。
第三类人可能涉及兴趣,我们姑且称之为红学派。其中不乏一些喜欢研究红学的语文教师,也有个别的学生,他们以研究《红楼梦》的各种细节为乐趣,自《红楼梦》诞生以来,这类研究已然形成了蔚然可观的红学研究成果,有关红学方方面面的论文,可以说应有尽有,这些教师、学生以发现其他人还未涉及的新领域、新细节为乐趣。
第四类是教学派,这往往是在语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阅读,这类阅读更多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比较强调对学生阅读过程进行权威性的规划与指导,但是一般都会忽视师生独立阅读后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成果,他们更重视相关的延伸阅读如何帮助课堂走向“规范化”,使课程能更顺利进行。
无论如何,我都相信开卷有益,只要是阅读了经典,甚至只是接触了经典,如为了备考而阅读过《红楼梦》的部分章节,都会有所裨益。但不管是了解派、考试派、红学派或者教学派,这些目的性下的阅读都错过了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
一个人成长到了青春期,一定会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价值产生思考,这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次,他们也要对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未来目标进行新的定位,这些思考与定位都会让人感到迷茫,迫切地要寻找一些人生的样本和参照。孩子在青春期前后遇到《红楼梦》这样的名著,只要踏实读进去,一定不会无动于衷,他们会发生一些什么反应呢?他们的喜怒哀乐、日常生活会与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关联?会如何影响他们的现实与未来?从阅读促进“人”的发展角度看,我们更应看重“人”与优秀人文著作那种独特的、个人化的、无法回避的在生命意义上的“相遇”,而不应仅仅局限在知识理解、应试、考据等方面。
《红楼梦》等人文名著作为人类文化的经典,本身当然重要,但“人”与书的相遇更重要。“人”与书的遇见是读者与作者、读者与书中人物——众多同龄生命之间的一次“遇见”。因此,我希望“人”因为遇见一本书,而与书诞生一种重要而内在联系,最好是能够成就一种“个人关系”,因为这样一种“个人关系”,一般意义上、大众化的《红楼梦》阅读,就变为了“我的《红楼梦》阅读”。书中的内容与读者自身状况产生了生命的关联,因为某种共同的生命特征我们彼此佐证,相互映衬,并形成内在沟通。对于一个学生而言,他并非一定要当红学家,他似乎并不需要那么多红学“知识”,他需要一本书与他的生命相伴与相知。正是在此前提下,我们提出《红楼梦》的青春阅读。当然,还有很多触及人类生命本质的人文名著,尤其是描写青春的名著,同样都会让青年学生产生与自己生命、成长的关联。
从某种意义上讲,《红楼梦》是一本青春小说。宝黛钗,包括其他一些重要人物的年龄都不大,与我们现在初高中学生的年龄相仿佛。《红楼梦》中的不少篇章,写的都是青春年华中的事件——宝黛初见、试才题对、黛玉葬花、题帕三绝、结社作诗、探春主政、痴及局外……刘再复先生说:“曹雪芹唯一牵挂的就是那些可爱的青春生命。”学生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也恰值自我的青春年华。而且人在青春年华,会有许多重要的人文探索与追问,需要在其他青春的参照下进行自我确认……这就为《红楼梦》的阅读提供了最重要也是最独特的人书相遇的价值——青春与青春的相遇。两组青春年华于真实的阅读中相遇,总该发生一些与众不同、至关重要的大事吧。
二、探索、确认生命意义的阅读是什么样的
一部像《红楼梦》这样的充满真实、丰富的青春样本的著作,是难得的人生好参照,也是一次生命的新体验,怎样的阅读才能不辜负这么好的人生素材?
首先,真实意义上的阅读,忌讳煞有介事,忌讳“主题先行”、意义当头。如果你在读原著之前,就先读过他人的读书体会,先读了权威人士的评论,有过太多的知识性了解,读书就会变成简单的验证过程,变成了重复别人,这时你的真实的“自我”就很难与书建立一种重要而内在的“私人关系”,你会被一些“外在”声音所围困。如果你有了一些先行的主题和他人的见解,最好能把它们都先放下,不要迷恋著名红学家、文学评论家的言论,他们的感悟和见解只代表他们自己,你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读书还要摆脱那种强烈的目的性,如前所述,很多人读《红楼梦》是因为它有名,我要在这方面能跟别人对得上话;还有些人是为了考试而读……这些外在的目的性都会让你的阅读趋向表面化。真实的阅读要让你的心“漫”开来,不要有太多的外在目的性,读书时要放松,要回归自然状态,这样才可以打开自己丰富的感受系统、认知系统。当你打开自己的时候,一本书才能走进你的心里,你也才能走进书里。
再次,还要“慢”下来,沉入语言勾勒出来的境界中。所谓阅读,首先是人与语言建立关联。语言也是作家与外界交往的唯一方式,读书要一句一句地想象语言背后所代表的意象,不能像乘坐飞机一样从文字的上空掠过,有些人读书只是重视情节,关注故事情节一步一步怎么样了,甚至会一目十行地寻求一个故事的结局,这种粗略的阅读往往可以让你跟别人总结出来的故事梗概高度一致,你也会觉得心里很踏实:在这部名著上,我跟众人都有了共鸣与共识。殊不知,这恰恰违背了阅读之道。读书是一种生命过程的体验,一部厚重著作的过程感比它的结局更重要。读书是在细腻地体验、品味书中人物的一生,体验他人成长和变化的过程。从“心动神移”直至“如醉如痴”,要细致地沉入到语言构筑起来的情境中,一点一滴、耐心地随着文字走向结局,这样自身的触动才会越来越深入,这种触动才会是独属于你自己的。比如谈到对林黛玉的感受与理解,你可以有很多先验、概念式的评价:多愁善感、冰雪聪颖、心高气傲、小肚鸡肠……但这些生硬的词语都是他人总结出来的,这完全抵不过你亲自细腻地阅读第27回《葬花吟》、第45回《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后,文字带给你的真实感受,人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面前,这种感受是任何词语无法表达的,同时那种时光无情、生命流逝难以挽回的情思也会在你的内心真实地流淌,无法言表。
与此同时,只有深切地体验了他人的一生,也才能在一种内心的共鸣与对比中更好地验证自己,发现自己,探索自己。我们生命里的丰富体验,也会在这种细腻的阅读中汩汩流出,书中人物的情感也会流入我们生活感受的千罅百隙之中,流入我们生命体验的谷壑之间,将我们的生命之杯慢慢全部斟满。
只有在上述这种阅读的状态下,阅读才会带给我们自足而又圆满、柔软而又细腻、圆熟而又清透的一种幸福感受。相较于主题先行的阅读、目的性极强的阅读、一目十行的阅读,用这种沉浸的方式阅读传世名著,会让我们日常所有的封堵、硬化、固化和既有观念慢慢融解,内心既松软而又有张力,一切都在流动中、在松弛中、在大脑活跃的想象中等待着一次我们与书中人物的相遇、重组和融合。
感受与生成总是相伴而成的。比如书中带给我们的感动常常会使我们流泪,泪水是人成长中一批高贵的客人。泪水,是照亮,是自净,是自我发现,是自我探索,是重要的自我成长。许多重要而隐形的人文价值都在感动的过程中,渐渐浮出水面,渐渐清晰起来,渐渐呈现在我们的人生面前,而我们生命中的许多重要走向和决定,都在这样一次次的感动中逐渐清晰和明确。
三、为什么青春阅读是无可取代的:不可复现的人文确认
我们在青春时代与书发生过怎样的“事件”?于我们内心深处,有过怎样的内在而开阔的涌动与关联,足以让“自我”精骛八极,远涉天涯?我们可曾完整地进入到一本深厚书籍的语言世界中,同时又被这些语言完整地进入到我们的内心?我们可曾有过这样单纯的畅意、深入的弥散?我们可曾于阅读中有所警醒,即一下子感觉到了什么,意识到了什么,触及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我们可曾让自我自足而圆满高速恣意地流动运转……青春时代能遇到像《红楼梦》一样深厚、真实的书籍,并且我们没有辜负这么优秀的人生体验素材,真正与那些鲜活的青春伙伴有过深切的“交往”,这是一种幸运。
为什么一定要在青春一刻与那些深厚的人文著作相遇?因为青年读者处在他们一生中最松软、最敏感、最自由且最富弹性的生命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他们还必须用并不很成熟的思考能力碰触生命中的几个重大的命题,还要作出独属于自己的回答和决策,他们或许自己都不清楚,他们非常需要进行一些非常重要的人文确认:自己是谁,未来要如何……当然,重大的确认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如若有良好的青春阅读,这些重要的人文概念和重大的人生命题都可能在青春时代就被反复多次确认。可是一旦错过了这个阶段,有一些确认便不可复生。因为一旦错过生命的“春季”,“夏秋”都已不再是充分成长的季节,错过了时令,今后的岁月是无法弥补的。不但如此,人生步入中年之后,我们与“外界”相应对、相周旋、相抗争的不少“力量”还都源于这些青春时代的确认。这些确认的丰富性、深入性、辽阔的延展性,都带有青春年华蓬勃、真诚、内在、痴纯、炽烈等显著的青春特征,因此它的力量是深入而持久的。
比如,中学生在《红楼梦》的阅读中,一定会相遇不少重要的人文概念:阅读、爱情、青春、诗意、成长、格局、超越、局限、趋附、独立、别人、社会……有些学生遇到了,可能在表面化的阅读中并没有把握住,一带而过,带着空空的头脑与心灵走入社会;而另一些学生可能会通过深刻、细腻的阅读对这些概念产生了自我的内在确认,这就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对于他们一生最核心的根基性建构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价值。青春的成长对于人的关键性、基础性的构建有着许多神秘且伟大的力量,这一刻给他们提供足够丰富的人生体验,供他们思考是非常必要的,而读那些与青春有关的人文经典就是其中最事半功倍的一种方式。
(连中国 作者单位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人民教育》2023年第13-14期,原题为《青春为何要读书——以《红楼梦》为例谈谈中学生的人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