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魔方网 > 校园 > 资料 > 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通用5篇)  正文

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通用5篇)

2023-01-16 16:56:49来源:魔方格

关于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通用5篇)的知识大家了解吗?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通用5篇)的介绍,希望可以给到大家一些参考,一起来了解下吧!


(资料图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想必大家对这句话不陌生!一起了解一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吧!我们要如何写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通用5篇)(篇一)

  教学目标:

  1、朗读翻译,积累文言词汇。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观点。

  教学重点:朗读翻译,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观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教师板书)

  二、揭示目标幻灯出示,学生齐读。

  三、朗读课文。

  1、抽一个同学读。师生正音。

  2、教师范读。明确停顿。(幻灯)

  3、学生齐读。

  四、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疑难处,做上记号。(不能借助参考资料)

  2、学生小组内解决疑难。

  3、小组代表在全班提出疑难,其他学生帮助解答。答对的学生,请他说出理由。如果都不会,教师解答。教师引导总结文言文词语常用推断方法(板书)结构分析法成语联想法新旧联系法语境推断法等

  4、逐句翻译。

  5、运用常见推断方法,尝试回答中考课外文言题。(幻灯)

  五、理解分析

  学生根据幻灯显示,观察与书上有何不同。这样划分可以吗?

  学生思考,讨论请学生回答理由

  最后,幻灯明确观点和思路。

  六、拓展延伸请你从古今中外人物中,选择一个事例,证明生于忧患的观点。

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通用5篇)(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学情分析: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学生首次接触此类文章,对文体理解上必然存在困难,且初中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过于透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适当引导,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把握主旨”上,文体解读上可简单带过。

  教学过程:

  一、前置学习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一读,读准字音;

  二读,读对停顿;

  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

  四读,读出疑问。

  二、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译读:

  a疏通文章的重要字词的含义,生生互动,探究解决,不会的交全班讨论。

  b在理解主要字词的基础上试着翻译全文,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

  C引导学生归纳课文重点词语质疑问难。

  d小组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通假字:曾=增衡=横拂=弼

  词类活用:苦:使……受苦;劳:使……劳累;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动:使……惊动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使……坚韧

  古今义: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

  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征:古义:征验;今义:出征;

  喻:古义:了解;今义:比喻。

  虚词:于:

  ①在;

  ②从;

  ③给;

  ④由于

  2品读

  本文中作者阐述了什么样的人才观?

  反复品读,读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思想。

  四、合作探究理解内容

  1、孟子这篇文章论述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他的观点是什么?

  2、课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拓展延伸成就人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2、你还知道哪些与课文观点相似的名言?试写一两句。把你喜欢的名句写在积累本上。

  六、学有所获智慧背囊

  生活上要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学习上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学习退步了,不必灰心,积极进取。

  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经历困苦。

  要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困难是鞭策自己前进的最好的老师。

  成功之后还要不断的开拓创新,取得更大的成就。

  永远要记住所有的成功都是暂时的。

  七中考链接当堂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_

  ②所以动心忍性所以: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3、下边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入则无法家拂士

  4、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C.行拂/乱其所/为D.入则/无法家/拂士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7、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2分)

  答:

  8、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开篇运______的论证方法,因为六人的经历相似,都是先_________又都_____。本文主要论述了()和()两个方面的问题。

  八、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举六位圣贤事例(举例论证)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道理论证)

  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国无忧患易灭亡(正反论证)

  个人(正)(反)国家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课后作业巩固提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于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种人?

  2.用横线标出“是人”需要经受哪些磨炼?

  3.通过这些磨炼能带来什么好处?(用原文回答)

  4.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5.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有人说:“逆境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请你举例谈谈对此说法的看法。

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通用5篇)(篇三)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3、弄清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4、理解标题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 本文的中心和结构。

  1、中心:论述……的道理。

  2、结构:第1、2段:举例论证人材要在困难中造就的道理。第3段:从正反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说明人处逆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第4段:提出论点。

  三、指导阅读。

  1、第1段。

  (1)释词。重点古今异义词:发,举,筑,士。

  (2)这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作论据,以便议论。)

  2、第2段。

  (1)释词。故,降,于,是,苦,劳,饿,空乏,行,拂,乱,丑,性,益。

  (2)这段内容是什么?(说明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所作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为讲方面经受住磨练。)

  (3)本段与上段有什么联系?(是由第1段事例推断归纳出的结论,反过来也证明了上段的事例。)

  3、第3段。

  (1)释词:4个“于”,2个“则”,恒,过,困,衡虑,作,声,征。色,发,喻,入,法家。

  (2)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4、第4段。

  (1)句子翻译。

  (2)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5、本文的论证方法。(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6、本文写作特点。(正反对比论证,排比手法。)

  四、 总结。

  五、作业。

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通用5篇)(篇四)

  《(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比较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译读、思读、背读、延读、品读,最终实现美读,让琅琅书声伴随整个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延伸拓展、总结升华: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学生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板书文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拂士(bì):同“弼”空乏(kōng)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多媒体显示: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重读)(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指名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

  发:起,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

  明确:“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分。“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每小题赋5分。以积分多少分出胜负。

  多媒体显示:

  第一板块:文言知识

  (1)读准下面的字。

  ①畎亩

  ②傅说

  ③胶鬲

  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3)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1、请一学生示范朗读第一段,并请另外一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2、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六个,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4、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五、分析课文第二段: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词,这。

  “苦、劳、饿、空乏”: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注意:对初中生不可出现“使动”这一概念)

  “拂”:违背、受阻挠。

  “乱”:动词,扰。(注意:读“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时,可以在“行拂”后稍作停顿。)

  “所以”: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的原因”

  “曾”:与“增”通假。

  1、第一段是记叙,那么第二段属于什么?议论

  2、一学生示范朗读,并请另一同学翻译,老师给予纠正出现的错误。

  3、作者在这段中议论的观点是什么?

  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练意志,增加才干。

  明确: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阐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好男”的道理)

  4、背诵第二段(采用抽查一两个学生的形式)

  六、分析课文第三段:

  1、一学生示范朗读,另一学生翻译

  “恒”:常常。“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这样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征”: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善于法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拂”,同“弼”,辅佐。

  2、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

  七、

  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第二板块: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三板块:才华展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学生课堂竞赛成果展示:

  关于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才华展示:

  (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

  4.教师综合评判,分出优胜组,全班鼓掌祝贺。

  5.学生齐背课文。

  四、总结升华

  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五、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六、课堂小结

  《(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七、布置作业

  1.两篇短文中,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2.写一篇渎后感。淡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设计

  XXX

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通用5篇)(篇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内容吗?对了,四书、五经 。能具体说一说四书、五经指的是那些书吗?(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非常正确,同学们很博学,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就是选自两千多年以来莘莘学子们读的《孟子》一书。

  二、文章简介、作者简介

  《孟子》是一部什么书呢?哪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能看出这些特点来。)

  大家对孟子这个人了解吗?谁能把孟子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称为“亚圣”,后世以“孔孟”并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们先整体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1、听录音范读:听读注意:读音停顿重音 节奏

  2、齐读一遍。(要求)读音准确 停顿恰当 重音突出 富有节奏 正音:舜发于畎亩之中(quǎn)傅说举于版筑之间(yu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gé) 行拂乱其所为(f ú)

  法家拂士(bì) 曾益其所不能(z ēn g)

  3、自由读,思考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翻译全文

  下面我们翻译课文看文章具体写了什么。

  明确翻译步骤: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其他资料分两步翻译完全文,

  (1)①第一步第一自然段

  ②俩人到讲台上指着黑板上的课文翻译

  ③我重复翻译一遍并重点强调一些词语。

  (2)①第二步第二自然段

  ②俩人到讲台上指着黑板上的课文翻译

  ③我重复翻译一遍并重点强调一些词语

  (3)学生通篇翻译全文一遍

  五、研读赏析

  疏通了文意,我们就应该分析文章。

  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

  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2、这六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出身卑微、历经磨难、终有成就

  3、由他们经受磨难而成就大事业的例子归纳出什么结论?(背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受磨练的益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那几句是从个人角度正面进一步论述经受磨难的好处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愈。

  5、那几句是从国家角度反面进一步论述论点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文章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点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7、总结:文章开头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摆事实)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紧接着就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讲道理)

  第2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 (正面)和(反面)

  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经历,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上进心。文中也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仲尼厄而作《春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欧阳修两岁丧父,笃而成才。司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

  七、作业:背熟并默写全文

  八、结束:我们这节课是从四书五经开始的,就让我们用朗朗的背书声结束这篇课文吧,实在背不过的地方可以看一下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