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频 > 内容页

二十四节气:立秋,她有话说

2023-08-08 15:02:31 | 来源:中国文艺网

天上秋期近,

人间月影清。


(资料图)

转眼我们告别暑热,

迎来了秋天的第一个节气

——立秋。

从这天开始,

气候逐渐天高气爽,月明风清,

万物从繁茂成长走向成熟结果。

中国文艺网邀请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学者

电影《封神》三部曲历史顾问王艺

来和我们聊聊立秋节气的文化内涵。

关于“迎秋”仪式

中国文艺网:西周时期,每到立秋,天子会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非常隆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仪式?“迎秋”有哪些文化方面的解读?

王艺:《吕氏春秋·孟秋纪》中记录了天子带领三公九卿在“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时举行的隆重仪式。然而重点不在于仪式是否隆重,或者祭祀了哪一个神明,而在于仪式之后又做了什么。这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迎接每一个季节到来的仪式之后,国家要颁布政令,实施政务,而这四个季节中要完成的任务是完全不同的。比如立春之后最要紧的工作就是耕种。立夏之后,要开始收蚕茧,缫丝纺织;严格管理山林河湖,不允许擅自砍伐捕猎,连作为纺织品染料的草本植物也不许采摘,因为此时正是万物茂盛成长的最好时机,提前捕猎和采摘,都是对自然万物的破坏和浪费;同时免兴土木、诉讼之类的事情,让老百姓安心农业生产。立秋之后,各种作物逐渐成熟,万物生长由盛转衰,所以可以开始采集收割,捕捞打猎;用作染料的植物也都可以进行收割,纺织好的绸缎都可以染色成衣了;由于耕织的成果都实现了,或者正在实现中,这个时候国家也会鼓励商贸活动;以前拖欠下来的诉讼案件也要“秋后算账”了;随着物质丰富,田野空旷,老百姓也闲下来了,于是国家可以开始发动人力物力,大兴土木,搞基础建设,甚至进行征伐战争了。

所以我们不妨想象着回到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之中,顺应自然天道的变化,紧扣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规律和节奏,这样更能体会到节气文化的旨趣。

关于“寒蝉鸣”

中国文艺网:立秋的物候中第三候为“寒蝉鸣”。商周时期人们把蝉当作一种祥瑞之物,蝉纹成为当时主要装饰纹样之一,佩饰、青铜器中都有这样的纹样。请问蝉纹蕴含了哪些文化内涵,体现了商周时期人们怎样的精神世界?

西周时期的蝉形玉配饰

王艺:我们虽然能够看到很多商周青铜器和玉器上的蝉形纹饰,但是并没有文字可以证明当时人使用蝉纹的意图何在,所以我们反而需要通过已知的商周时期的物质和精神世界,来倒推当时人使用蝉纹的文化内涵。

时代最接近商周的文献,比如《诗经·七月》“五月鸣蜩”(这个“蜩”就是蝉),《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蟪蛄”也是蝉),似乎都只是对蝉的生物特性的直接表述,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到一些端倪,并且通过我们对上古初民心态的了解,反向推测出蝉对于他们的意义。

一方面,蝉固然生命短暂,一生只经过1.5个季节(生于盛夏,死于深秋),但它的生命是非常辉煌的,破土而出,蜕变飞升,并且纵声鸣唱于高树;接下来,它会产出大量的卵,藏于土中,待时而发。这既符合上古初民生命艰难而短暂的真实生存状态,更契合了他们对旺盛的生命和生殖力的向往。另一方面,蝉“应候守节”,其生命循环的节奏完全响应大自然的季节和气候变化,成为人们了解自然节律的标准物候,同时它们又“黍稷不享”,即不是吃粮食作物的农业害虫,所以这种昆虫对于古代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来说,真的是天赐良虫。

关于“阴阳交替”

中国文艺网: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自此,万物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走向萧索成熟状态。电影《封神第一部》第一款海报主打的就是“阴阳之战”概念。请问在中华文明体系中,阴、阳有着怎样的意义?应该如何理解这一概念?

王艺:我们现在一提“阴阳”这个概念,经常会被当成所谓的“道家思想”来看待,这样的看法不算误解,但也不够全面。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有一个专门的流派叫“阴阳家”,讨论的是宇宙变化的法则。这个学派在汉代以后就消失了,但是这种观念和思维方式一直贯穿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之中,也弥漫在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它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变化”的观念,以及用“变化”的观念看问题的一种方法。

《易经》讲:“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个“道”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也是我们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有其阴阳两面,看问题要避免片面,不能只关注部分,不关注整体;更重要的是,有阴阳就有变动,阴阳两面时刻处在此消彼长的动态之中,所以必须避免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古人认为立秋之后,就要开始收敛阳气。虽然这个时候,盛夏刚过,从静态上看,其实仍然是阳气盛于阴气的,白天依然比夜晚长,但是在动态上,阴气正在上升,而阳气正在下降,所以要顺应这个动态的变化,提前收敛,预留出会越来越流失的阳气。你看我们那一款海报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是动态的,善恶两方力量的对峙始终是动态的,在变动之中,既要学会顺应,也要能够利用这个动态。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