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串联一根网线,一端用水晶头,另一端是模块:手上动作细致,端接时保持线芯平整,还要在解绞时保持合适的绞距——上海朗坤信息系统有限公司职工陈刘兴20分钟内串起了17根网线,“要是能再快一点就好了”。昨天举行的上海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比赛现场,23岁的陈刘兴期待自己的一技之长能登上更大舞台。
上海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昨天开幕,共设有109个正式比赛项目,汽车技术等26个比赛项目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主赛区举行。作为上海目前规格最高、规模最大、项目最多的综合性职业技能竞赛,本届大赛吸引了1076名选手同台竞技。 据悉,大赛项目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充分展示参赛选手的精湛技能,激发广大劳动者热爱技能、提高技能的热情,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20岁的老师傅”这样炼成上海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是为全国技能大赛选拔人才,更出色的选手将有机会站上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 20岁的工业机械项目选手张容志一直有个“世赛梦”。他曾在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工业机械项目上获得第五名,“心里憋着一股劲,希望这次大赛是一个好的开始”。 受家人熏陶,张容志从小立志从事数控行业,15岁时考上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仅用三年时间就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回忆起备赛的点点滴滴,他记得夏天在炎热的车间里练习焊接技术,不能开风扇,不一会儿衣服都湿透了。那些天,他上午8点进入车间,晚上9点才离开。 不仅要吃苦,还要心细。就以他项目里装调任务为例,要让两个齿轮实现严丝合缝,必须不断调整手部动作、慢慢推动,直至齿轮缝隙小于0.08毫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距离,“操作过程中得屏气凝神,就像呵护小孩一样”。 张容志的比赛要持续两天,这对体能提出很高要求。为此,他每天晚上都会在操场上跑步,以增强体能。正如他在大赛开幕式上的宣誓:“要赛出风格和水平,展现良好技能风貌。” 技能人才未来何去何从?张容志或许能提供一个发展思路:留校任教。18岁毕业后,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看中了他的潜能,聘他担任教师以带领更多年轻技能人才走向世界。“他们现在都叫我‘20岁的老师傅’。” 事实上,技能人才有着更加广阔的选择。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副校长金玉林介绍,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面较广,不仅有像张容志这样留校任教,还有许多学生进入汽车等工业制造行业,“一个孩子能够有六七个岗位的选择”。全方位的培养体系助力成长成才比赛现场,作为CAD机械设计项目专家组组长的杨伟群这样评价上海选手:精神面貌非常不错,整体专业水平较高,接下来参加全国大赛有很大优势。 做出这样的评价,不仅源于出色的备赛,更因为上海对于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以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为例,学校充分考虑学生入学时的特长,因材施教,每位学生一入校便会收到“定制培养方案”。同时,学校还通过与企业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合并“招工”与“招生”。比如,学生进校第一年暑假会进入企业参观,熟悉不同岗位,并对职业道路有个大致规划;第二年进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培养,在暑期进企业实习,由老师傅传授技能;等到第三年进行顶岗实习,培养自己独当一面的能力。 这样,企业获得了能迅速上手的职工,学生也掌握了技能,有了更多职业选择的机会。“当前制造业人才紧缺,掌握一技之长一定能有所用,技能造就美好未来。”金玉林说。 不仅有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培养,为让技能追得上时代,此次大赛设置了20个新职业项目,如健康照护、全媒体运营等。这些项目诞生于新旧动能转换和就业结构转型升级,学校也结合新技能拓宽教学新范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国际)学院院长张军以新职业项目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为例,表示参加该项目的学生大多来自于机器人专业,而这一专业的前身就是数控。 “随着智能化生产的推进,未来不仅要引进机器人,还要懂得维修机器人,因此催生了新专业。”五年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国际)学院对接产业需求,对原有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增加了机器人方向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