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战
——论抗美援朝中体现的中华民族性格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王子莜(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二3班)
有人说,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战役开始的。
整整四十三天的不舍昼夜,共计九百多次的顽强死守,平均每平方米七十六枚炮弹爆炸的火力下愈挫愈勇的铁血军魂……焦土上冉冉升起的国威军威,让敌人胆寒,令天地动容。
岂止上甘岭?不止上甘岭!
温井之战撕开美军右翼、云山之战痛击美军王牌、长津湖之战创造冰雪奇迹……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成为世界真正认识中国的开端,也给后世一次逆流而上的契机,来重新思考“战”背后的东西。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从仓颉的灵感一路寻来,中华儿女的民族字典里,从未有“好战”二字。浓厚的民本思想与忧患意识,植根于农耕经济的社会背景,决定了中国人的“慎战”态度。孔子主张“所慎:斋、战、疾”。老子曰:“夫兵者,不详之器,物或恶之”。可见“以战止战”只是被迫采用的手段,绝非首选之策。反战、慎战、厌战,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民族性格。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踏足1950年的新中国,四下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美帝的剑拔弩张、邻国的满楼风雨,将刚刚经历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的中国人民的目光,重新拉回了蒙尘的枪械。鸭绿江的铜肢铁壁将乾坤生生分割:身后,是杨柳炊烟,茅舍疏篱,有温柔的红妆,有衰老的爹娘;远方是白山黑水,铁马秋风,有漫天的黄沙,有捂不暖的凉意。
然而,党和国家一声令下,全国城乡到处出现了父母送儿女、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入伍的感人场面。没有逼迫,没有强求,五湖四海,八方来客,为的是同一个最可爱的志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这,是否违背了人民的本心?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夜晚的战场,月白于霜,寒星如聚。浴血杀敌的白天,将士们忘却身家性命,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国。但是到了相对安静的月夜,那缕缕乡愁便如萋萋秋草,在每个征人的心间暗暗地、不可遏止地蔓生着。
大国与小家,荣誉与生命之择,或许就流淌在那阙振奋人心的乐章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志愿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拼死守护的,不正是身后这片可爱的故土和日夜牵挂的亲人吗?为止战而操戈,为更好地生活而不惧赴死,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诠释的,正是这份多方面的文化心理内涵。
中国百姓是反战的,他们希望和和气气地过着小日子,守着自己至爱的亲人。但当山河有难时,他们也从不逃避自己的责任:“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在每一个与死神相伴的日子里,远方的那片热土、那个村落、那道頽垣,尤其那一头头白发、一双双素手、一声声呼唤,既让征人牵肠挂肚,又给予他们无尽的刚毅与勇敢。
这才是中华儿女的性格与秉性,既温柔似秋水,又庄严如长天。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抗美援朝的胜利决不是偶然的胜利,它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更是民族性格的胜利。秋水溯洄柔缓,长天庄严凝练,水天一色,是天下国家的底色,温柔里带着刚强,傲骨里带着缠绵,跨越时空、超越生死。异国沙场上血染的红旗,永远飘向祖国的方向——我们,在以最倔强的方式,表达心底最柔软的眷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矛盾与和谐之音,在华夏的骨血里流淌。而这份双重性格里的“尚和”基因,便是统一炎黄子孙的强大内驱力。我们的性格不同于老欧洲的沉寂、新美洲的激进,也不囿于金戈铁马的血性、运筹帷幄的智慧、辞庙登基的博弈、慧言宏文里的显山露水;这份性格里,最关心的是最关及生命的原始母题,例如怎么平安地过日子,端正地对天地。因此,我们即使国力再强大,也从未侵略或欺凌过其他弱小的国家。尽管在这片土地上,免不了新与旧的辗转、破与立的博弈、忧国与悯民的矛盾、献身与殁世的拉锯,但是事实证明:面对天灾人祸的时候,一个民族性格里至真至善之处,永远是这个民族生死关头的最后缆索。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免不了还有许多“上甘岭”“长津湖”,但只要我们在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就一定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猛然转身,我们,竟与先民如黄土般粗砺而温和的脊背堪堪相撞:
商邑翼翼
四方之极
赫赫厥声
濯濯厥灵
寿考且宁
以保我后生
抗美援朝中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性格,如这些句子般,永远地温暖着风雨飘摇的中国历史,指引着一代代子孙,勇往直前。
点评:
宏大的题材最宜从小处、侧面切入。此文虽直笔入题,然立论高,视角新,且层次清晰,语言形象,论辩有力且富于深情,非常适合应考作文的需求。首先,小作者博闻强识,为论证中心旁征博引,《论语》《诗经》《左传》《道德经》、诗词散文信手拈来,引用得当,大大增强了论辩的气势和说服力;其次,章法结构严谨闭合,排比设问引出论题,气势强劲,条理清晰,如铁骑突出,暗合论题。“总分总”的结构搭建中,既点明中心,又以《蒹葭》贯穿递进,步步寻思,层层深入,末以《殷武》议论做结,谋篇可谓用心良苦;再次,写作手法上,论理与描写、抒情相结合,寓张弛有度的论述节奏于意境的渲染和情感的波澜起伏中,富有感染力,且耐人寻味;最后,敏思源于深情,志不达者智不达!“心怀天下,悲悯苍生”才能在“我手写我心”中完成论文的立意升维。此文采用沉浸式“吟诵构思法”,在心灵的呼声中,阐明了中华民族“反战、慎战、厌战”的性格,并最终归结到“关及生命的原始母题”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属性”上,充分体现了思维的连续性、深入性、辩证性和整合性。作为中学生独立完成的一片习作,实属难得。(邱洪蕊 实用中国传统文化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