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 > 内容页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2022原文

2023-08-24 10:41:18 | 来源:互联网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大家知道出自哪里吗?没错,它出自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2022原文,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资料图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

(1)任:责任,使命。

(2)是:这样的。

(3)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4)苦其心志:使他的思想痛苦。心志,思想。

(5)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体)劳累。

(6)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7)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8)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拂,违背。乱,扰乱。其所为,指其所做的事。

(9)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动,惊动,震撼。忍,坚韧。

(10)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的所不具备的能力。曾,通“增”,增加。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曾益:增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人采纳。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立说,作《孟子》7篇,共269章。《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又极富感情,具有磅礴的气势和强大的鼓动力量。

是“斯人”还是“是人”

10月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表态,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过“斯”和“是”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可调查显示,94%的网友认为,自己印象中,被天降大任的一直是“斯人”。

从事20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的宿迁市沭阳县正德中学语文教师朱明明也说,他印象中从来都是“斯人”,没有任何疑问。可当记者提醒他去看最新的初中语文课本时,朱老师发现,目前正在用的教育部2017年审定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写的确确实实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朱老师说,他现在还背得出来就是“斯人”,这两年没有接触到最新教材,刚才问初中的老师,才知道改成了“是人”。

虽然目前的语文课本中明确写的是“是人”,但记者搜集到的部分无法分清版本的语文课本和资料中,还是有不少写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为什么会有“斯人”和“是人”的两种说法呢?专门研究古文的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俞香顺说,《孟子》的古文原文中确实是“是人”,但我们的记忆也没有错。俞香顺说,他和很多朋友的集体记忆中,应该是“斯人”,但现在手头找不到可以支撑印象的教科书,三四十年前的教科书不可能保留的。从文献学的角度 《孟子》的原文确实是“是人”,后来的教科书和《孟子》的原文是不一样的,他学的时候确确实实学的是“斯人”。

记者查询发现,不光是近现代的文章或者课本里出现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说法,在《永乐大典》这样的类书里,也出现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说法。俞香顺表示,“斯”和“是”都代表“这个”的意思,不应该有对错之分,之所以出现变化,可能跟后期的沿用和改编有关系。俞香顺说,个人的判断可能哪个人做了一点修改,或者编写组做了一点修改,觉得“斯人”更好。因为教科书和一般的学术性文章和古文献还不一样,教科书很有可能有个教材委员会或者专家委员会,对里面的文章是会有一些修改的,古文方面修改得是比较少的,但是他接触到的一些现代文其实教材里面都是修改过的。 而且“斯人”在我们的一些语言当中用得比较多,比如“斯人独憔悴”等等,“是人”反而更加书面化,用得没有“斯人”广泛。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