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图纸上“修复”京西名园胜迹
北京农学院风景园林系教师、“三山五园”研究团队创始人 朱强
在北京,位于西郊海淀的“三山五园”是承载了特殊记忆的园林文化遗产。“三山五园”是以圆明园、畅春园、万寿山·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和香山·静宜园为核心的清代皇家园林群,是山、林、水、园、田、村、寺、营、路交织的古代人居环境的典范。它曾借助传教士的书信在欧洲名声大噪,也在清末毁于侵略者的野蛮劫掠,没有人不会对它远逝的辉煌和民族的屈辱而唏嘘。从风景园林专业角度来看,这些园林还有太多的历史文化有待发掘。
在我看来,“三山五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项研究正是复原。但这里的“复原”不是要在废墟上重建,而是基于史料分析与绘图手段,来精确呈现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面貌,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理论研究。在图纸上“修复”古今巨变的“三山五园”,对于今后的遗产保护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我所要“修复”的既不是单体古建筑,也不是艺术珍玩,而是城市中占地约100平方公里的遗址保护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大量古代的舆图、宫廷档案与绘画、近现代测绘及卫星图、老照片等是我案头的常备资料,书籍、网络、讲座和展览都是资料的来源,反复实地考察更是家常便饭。在我的著作《今日宜逛园——图解皇家园林美学与生活》中,总面积约合17.8个故宫的12座御园和11座赐园及整个“三山五园”地区的历史格局集中呈现。
其中,畅春园的复原最令人难忘。2018年我在一场学术论坛上结识了地理专家岳升阳老师,他提供了一张1957年的遗址测绘图。在当时,“五园”之畅春园是个冷门话题,原因是史料稀缺并且其旧址几乎被城市取代,连准确边界都无从寻觅。这张测绘图可以说是帮助我破解畅春园难题的关键!
虽然图上几乎全是农田,但残存的高地与沟渠仍蕴藏有珍贵信息,更重要的是,将它与清代图档和现状格局比对,就能较为精确地复原出园林边界和内外空间。于是我带领课题组借助6类20余份史料,推测出了乾隆和道光两个时期畅春园的历史格局,测量出其总面积约87公顷,连续发表了3篇相关论文。
时间来到2020年,我们又在另一位前辈的指点下修正了复原图,特别是曾作为皇子居所的西花园。年近90岁的“三山五园”研究专家张宝章先生早就得知我们团队的工作并给予很大支持,曾欣然帮我们的新书审稿作序。在听取了先生关于查阅西花园“样式雷”地盘图的建议后,我们深入钻研抽象的图形与“苏州码子”,几乎推翻了前一版方案,较大地提升了复原严谨度。
这件事启发我的是:随着资料和方法的完善,“三山五园”的复原研究没有止境。同时我也意识到,一方面要在复原基础上花大力气挖掘古代优秀的造园技艺和思想,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服务于遗产保护、城市规划与公众科普,让它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