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内容页

实时:“估计50岁,我也评不上正高了”

2023-01-20 22:13:00 | 来源:教育快报网

一年又过去了,高校们都已经陆续公示了职称评审的结果。


(相关资料图)

望着一串教授、副教授的名单,忐忑地寻觅着自己的姓名,结果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评职称越来越难,是很多高校教师们的共同感受。

“10年前学校里的博士非常少,每年名额宽裕,评职称没什么压力。但后来,学校招了很多博士,211、985、中科院、海归……学校每年都在提高评职称的条件。”

水涨船高,僧多粥少。出于生存压力,青椒们一入职,就对着单位人事出台的最新晋升职称文件,一项一项对标列出了任务清单。随后的几年,便宛如踏上一架加速的列车,身不由己。

估计50岁,也评不上正高了

“单位新出的职称晋升红头文件,科研为主的副教授晋升正高,要求两个面上。另外还需要出国或出境进修10个月以上。感觉自己50岁也评不上正高了。”一位普通本科院校的高校教师在某学术论坛上诉苦。

另一位中科院系统的青年教师,也发泄了自己在职称晋升中败北的苦楚。

“18年申下来青基,21年底结题。22年申请了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资金和面上差不多,另外还有2个开放基金。手中还有10篇文章,结果评职称排序又是倒数,欲哭无泪。虽然没有非升即走,但已经35岁,成为整个研究室年龄最大的中级。”

图 | 科研人的焦虑与迷茫

有好心网友劝这位青年教师可做跳槽打算:“同事跳槽去一个二本院校,直聘为副教授。虽然职称只是名衔,但对科研人来说,更是一种对科研水平的认可。职称评审条件每年都在变化,如果真的评不上去,换个地方,不是坏事。”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博士生们,在毕业季的职业选择路口,进入高校工作,竞争必然愈演愈烈。

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至2021年间,博士毕业生已经从5.1万增长到了7.2万,增幅39%高等教育学校教职工则从22.7万增至27.8万,增长幅度为20%

评职称,要花多少钱?

工资不高,评职称倒是不少花。出书、发文章、评项目送点礼……”一位文科青椒直言自己为评职称,花了不少钱。

“论文看口袋,课题看人情,职称看运气。”一针见血地道出了青椒们评职称的辛酸。

图 | 文科青椒,为职称花钱

出于非升即走的考核压力,抑或是养家糊口的经济压力,刚刚入职的青椒们想着尽早上副高。项目、课题、论文、专著……长长的todolist,似乎看不到头

近日,2023年国自然申请指南已经正式发布,离提交本子的DDL又近了一些。

改本子改到想吐、写本子像回到小时候边写数学题边哭的状态……都是青椒们备战基金的日常。

高校教师发论文、出书的刚需,让一些生意人主动下场,做起了买卖。

豆瓣上的“职称论文发表”小组,混迹着各个期刊杂志社的编辑,吆喝着“价格便宜、出刊快”。

一些期刊收取近万元的版面费,如此天价,让颜宁也在微博开麦吐槽。不得不感慨,如今的学术界,已经难有净土。

图 | 颜宁吐槽天价版面费

职称改革,任重道远

“破五唯”一直是近年职称改革的重点。

2022年底,人社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再次三令五申:不得将科研项目、经费数量、获奖情况、论文期刊层次、头衔、称号等作为职称评审的限制性要求

图 | 人社部《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

国内高校也已经在职称评审上实践“破五唯”。西安交通大学在科研业绩考核方面将原始创新和解决重大问题放在首位,淡化论文数量、影响因子、专利数量等,突出强调实际贡献。兰州大学取消了学历、论文成果、获奖情况等刚性前置条件。

同时,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也是改革的一大举措。今年1月,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北京是教育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北京市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表示北京市高等学校将持续开展职称自主评聘。

但此举的推行,一些人则表示:“这等于给高校领导更多的自我裁量权,显著增加了职称评审中与领导的关系权重。越是省级及以下的低层次高校,关系权重则越高。”

一位高校教师就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下放评审权后明显高级职称难度更大了,以前省里的文件非常容易达到,现在学校的文件,国自然已经是必要非充分条件了。”

图 | 评审权下放高校,评职称难度更大了

职称,就像是高校教师们的紧箍咒,是其职业生涯的命门。

职称改革的难题,非一朝一夕可以破除,但我们应该要为高校教师们创造一个安心教学与科研的环境。只有如此,中国的学术才能健康繁荣。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