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腔调”民调栏目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上线“青春腔调”民调专栏,倾听青年的声音,呈现青年的态度,连接青年的需求,描摹青年的梦想。无论热点事件抑或湾区建设,年轻的你,请发声!
6月10日,随着北京、山东等地高考结束,2023年全国高考正式落下帷幕。又一批00后考生完成了人生中的一场大考,他们有哪些愿望想实现?经历高考后有什么感触?他们怎么看待高考?
(资料图)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于2023年6月9日至12日,面向应届高考生发起问卷调查,共采集了377份高考生的有效问卷,受访者来自广东、山东、福建、山西、河南、湖南等地。调查结果显示:受访高考生表示高考后最想去毕业旅行、睡觉补眠、大吃一顿;五成受访者认为高考“有机会改变命运,但不能决定命运”,只有不到一成认为高考“一考定终身”;受访考生家长鼓励孩子平常心面对高考。
高考后最想做的三件事:
毕业旅行、睡觉补眠、大吃一顿
考生们在考场内书写自己的“青春答卷”。高考结束后,大家最想做的三件事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毕业旅行、睡觉补眠、大吃一顿位居前三,受访高考生选择的比例依次为53.21%、46.97%、46.10%。
有意思的是,文科生和理科生有着不同的“愿望清单”。受访文科考生更想睡觉补眠(62.80%)、打扮自己(18.90%);而理科考生打算大吃一顿(47.40%)、学车考驾照(35.71%)的比例更高。
除了吃喝玩乐,还有不少受访高考生打算利用假期提升自己,例如学车考驾照、打扮自己(换发型/学化妆/学穿衣搭配等)、培养兴趣爱好(如学乐器/画画/摄影/练字/跳舞等)、打暑期工等。
来自山东的齐同学分享说,10日考完后回家睡了一觉,第二天约了关系很好的同学去打乒乓球。“接下来的日子没细想太多,先放松一下。有点想回老家陪姥姥晒晒太阳;或者找个雨天去城市书房水榭馆沉浸式看书。”他说。
经历高考最深感触:
五成受访高考生表示完成人生中一个大考
经历高考,大家有哪些深刻的感触?调查结果显示,52.69%的受访高考生表示自己“完成人生中一个大考”,47.66%感慨“三年高中时光飞逝”,42.46%认为“高考是最好的‘成人礼’”。不过,有10.40%的受访高考生表示“考完有种莫名的空虚感”。
来自珠海的阿雪同学就是其中之一。“考完最后一科生物,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兴奋感。打开手机不知道刷点什么,看B站也觉得好无聊;之前写在备忘录想看的剧、电影、书,都没兴趣了。”她表示,非常怀念高中有明确奋斗目标的日子。
来自山东的刘同学说即使考完三天,感觉自己还在考试状态。“真的很紧张,考的时候总担心贴错条形码。考完当天晚上,还梦到自己出错,涂错答题卡、试卷后面的大题没看到……突然就惊醒了。”她说道。
有的受访高考生坦言,自己已经尽力了,无论结果如何都平常心面对,“考上大学就继续深造,要是没考上就去社会深造,心态放松一点”。
高考生看高考:
五成受访者认为有机会改变命运,但不能决定命运
对于高考,莘莘学子们持怎样的看法?调查中,50.61%的受访者认为高考“有机会改变命运,但不能决定命运”,49.91%表示“无论成绩如何都平常心面对”,只有4.51%认为高考“一考定终身”。
从不同考生类别来看,受访文科考生认为高考“有机会改变命运,但不能决定命运”的比例更高,占57.93%;而理科考生选择“无论成绩如何都平常心面对”的比例更高,占51.30%。
考生家长看高考:
超四成受访者表示父母鼓励自己平常心面对
高考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考生家长又是怎么看待高考的?调查发现,56.79%的受访高考生表示,父母鼓励自己“无论成绩如何都平常心面对”,42.81%的父母认为“有机会改变命运,但不能决定命运”。对比发现,父母认为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比例为10.40%,比高考生选择的比例(4.51%)高一倍。
高考生父母对孩子都有哪些要求呢?调查显示,61.01%的受访高考生表示,父母认为自己尽力而为、放平心态就好,选择比例分别为61.01%、56.50%。不过,有的家长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985、211(11.44%)、考前闭关(10.92%)。
刘同学分析说,自己久久不能平复高考心情,是因为父母给了她一种“无形”的压力。“妈妈问我考得怎么样,我说数学大概110分,她听到后当场垮脸了。因为在她眼里,我考120分以上才算可以。”
不过,有部分家长则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轻松的家庭氛围。“考试前几天,爸妈带我和弟弟去吃了一顿自助餐,感觉就像平常一样,他们没有给我太多压力或者要求。”
样本概述: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于2023年6月9日至12日面向应届高考生发起本次网络问卷调查,共回收377份有效问卷。从性别来看,男性受访者占59.84%,女性占40.16%。从考生类别来看,理科生占53.38%、文科生占28.42%、艺术生占13.52%、体育生占4.68%。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张纯
采写:南都研究员 麦洁莹
制图:甘丹何欣 林泳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