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内容页

大学生“主动求延毕”:“应届生”身份到底有多重要?

2023-06-19 09:14:43 | 来源:腾讯网

大学生“主动求延毕”:“应届生”身份到底有多重要?

通常而言,高校学生合理的“延迟毕业”是学业需要。

一种情况是未能达到毕业要求,所以只好延迟毕业修满学分,论文过关之后才能拿到毕业证与学位证,这种情况多见于本科生;另一种情况则是硕博研究生自觉研究还未成熟,希望用更多的时间充实完善自己的学问,拿出含金量更高的学位论文,不给名声事业留下遗憾。


(资料图)

如今高校学生主动求延毕,乃至发展为“故意挂科”等花式手段,那么其动机就不那么单纯,而是有着更为复杂的考量。总体而言,无非一为避害,二为趋利。“避害”很容易理解,在象牙塔里多待一年,以更多的缓冲时间更好地准备来年的求职,推迟就业压力;而“趋利”的成因则集中在“应届生”的身份上。

“应届生”的身份享有多种实际的好处:不少考公考编的职位都优先向应届生开放,这让不少大学生担心,一旦求职不得的话又会错过考公考编的应届生身份,沉重的机会成本实在负担不起;应届生身份可以享受不少城市的优待政策,在“积分落户”上拥有显著优势,足够构成对大学生延毕的现实激励;而校园里的低廉生活成本与便利学习空间,也成为“延毕考研考编”的有利条件。

如此一来,延期毕业的主因,也就从“学业需要”变成了“就业导向”。以往那种“提前修满学分毕业”与“延期毕业,以期论文精益求精”的情况已经式微。这一方面显示高等教育的性价比正在下降,另一方面也在昭示,“应届生身份”乃是年轻人需要紧紧把握住的一种“福利”。换句话说,就业市场的需求萎缩,反过来造就了今天大学生“按时毕业,还是延期毕业”的抉择。

平心而论,附着在“应届生身份”上的种种优待政策,不乏合理的考量。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对于渴望人才的大城市/用人单位、迈出职业生涯第一步的年轻人而言都相当重要。企业与城市希望吸收新鲜血液,年轻人也希望选择最好的就业去向。应届生的身份代表着长期信心与未来预期,可以为企业与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以2023最新上海落户政策而言,“所有高校应届博士免打分直接落户”“双一流高校应届硕士不分专业直接落户”的诱人条件,确实足以让不少仍在求职的年轻人心动,用延毕的更多时间争取直接落户。既然“应届生身份”与考试/就业优待、城市积分落户等具体利益挂钩,那么“延毕”就成了就业形势驱动之下的现实选择。

不过,“主动求延毕”仍要冒很大成本与风险:延期毕业要付出更多的时间金钱成本,以及诸如“职场晚起步”“被怀疑能力”的其他风险,并非一本万利的无忧买卖;“为了延毕而主动挂科”的这种“花式操作”,更是涉嫌伦理上的不端。

况且,就业压力并不会因为“主动延毕”而得到缓解,在以往经济增长、就业旺盛的时期,应届生代表着活力与希望,企业也乐于扩大校招规模;而在当下,企业倾向于缩减校招规模,延毕的“应届生”还是要和新一年的应届生竞争,压力不会随之减少。

实际上,当今大学生“主动求延毕”的做法,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而言更像是欧美流行的“间隔年”(gap year):用一年的时间旅行/实习,继续积累与沉淀,寻找真正的兴趣与爱好,慢慢锁定目标,然后踏入人生下一阶段。不难想见的是,如果没有“应届生身份”这层紧箍咒,年轻人恐怕更喜欢“间隔”的自主选择,而不是“延毕”的权宜之计。

总之,“应届生”尤其是“延毕应届生”的身份,到了这一步还有多少含金量,值得审慎思考。各地政府与主管机关应考虑淡化“应届生身份”,逐步取消那些“身份特权”,尊重年轻人的个性化选择,让大家大胆去“gap”而不必担心“丧失资格”,给他们一个更为公平开阔的就业环境。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王兢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