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内容页

世界观察:“留学归国,小城生活”,关键是“跟着志向走”

2023-06-21 09:04:15 | 来源:腾讯网

“留学归国,小城生活”,关键是“跟着志向走”

留学回国就选择“安逸”的县城编制,可能失去了探索人生多样性的机会。

全文1508字,阅读约需3分钟


(相关资料图)

撰稿 / 公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者)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刘越

▲资料图。图/新华社

如今,愿意到县城工作打拼的海归越来越多。海外留学,毕业回国考公到县城做公务员,或者从事其他工作……放在几年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职业规划,如今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海归青年的青睐。

据红星新闻报道,在近日国家及地方各级机关公布的2023年拟录用公务员名单中,不乏大量海外名校留学生的身影。这两年,地方政府也在向留学生抛出更多橄榄枝,相关政策也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回到县城工作生活。

一面是近年来日益壮大的海归求职群体,一面是疫情后相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考公热”“体制热”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特殊时期,相关政策的放开也确实缓和了一部分人的求职焦虑。

而县城由于经济体量和结构所限,可以提供的就业空间并不大。不过,留学生与国内毕业生的情况差异较大,“县城入编”对多数人来说可能都不算是优先的选项。只有把里面的弯弯绕绕弄明白了,跟风的热浪才能退一退。

能否找到与所学专业相匹配的岗位是留学生回县城要面临的第一个难题。相对于教育部的专业目录,国外大学在专业设置上更加细分、灵活,甚至有很多在国内未曾听说的专业门类。

尤其是县域内的公务员系统,对留学生开放的岗位种类较为有限,大多是文秘类或“不限专业”的一般基层岗位。这也意味着,除了少量文科留学生外,大多数海归只能在“不限专业”的有限岗位里做选择,无形中降低了自身的竞争力。即便成功“上岸”,多数精力要投入到琐碎的文字和材料工作上,对国家和自身而言,都有人才错位的遗憾。

此外,由于接受的教育以及国内外文化环境的差异,一些留学生在入编后也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这几年也时常曝出有95后、00后不适应工作环境、最终放弃“铁饭碗”的新闻,倘若当初在做决策时多一些考虑,也能少走一点弯路。

同时,家庭经济上的账也不能完全无视。选择自费留学,每年除了高昂的学费外,生活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也不是所有家庭能够轻松负担的。

如果家庭在孩子留学前期省吃俭用,投入了巨大的经济成本,“县城入编”可能就是缺乏性价比的职业选择。县城里的房价、消费固然低,但基层公务员的收入预期也相对更低,未必就能“高枕无忧”。

目前多个省市对入职企业、科研机构等非事业单位的海归人才仍有特别的资金补助和政策优待,留学生们多了解、比较,有助于做出更好的职业选择。

更重要的,小城市的生活也未必适合所有人,不能选择性地忽视一些潜在不便。一些县城的房价固然低,但收入预期也相对更低,未必等同于更高质量的生活。除了房价以外,储蓄能力、发展前景、教育医疗资源、社交关系这些因素也应该纳入择业时的考虑之中。

当然,如果在更开阔的世界里奋斗了、依然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回到县城既有机会、也在情理之中。相反,留学回国就选择“安逸”的县城编制,也可能失去了探索人生多样性的机会。

依然需要强调,就业是个人的事情,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有人喜欢在大城市奋斗的快节奏,也自有人愿意降低生活节奏,在小县城求一份“安居乐业”,这都是个人的志向,无须外人指指点点。

不过,“县委大院”的同款生活未必就如一些考公辅导机构描绘得那般光纤。对海归学子来说,做出像“留学归国,县城入编”这样的决定前,多问问自己,究竟是个人全面考虑和权衡后的理性决策,还是被外界一时热度带着走的跟风决定,总归是有益的。

值班编辑 康嘻嘻 李加减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新京报评论”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