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内容页

高考成绩若不理想,做什么选择更好?

2023-06-21 11:21:48 | 来源:腾讯网

高考成绩若不理想,做什么选择更好?

观点速览:


(资料图)

1. 高考志愿填报选择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完全取决于自身发展定位及目标要求。对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选择学校;对90%以上的孩子讲,还是需要重视专业选择;而城市的选择要比选专业和学校更为重要。

2. 不要单纯地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而决定出国留学。留学常态化之后,留学生“镀金价值”消失,而独自去国外生活对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有着高要求,家长要做出理性判断。

3. 在不确定报考什么专业时,报考偏基础性的学科是一个可行选择。没有一劳永逸的专业选择,只有靠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才能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

大学生们常自嘲:“现在流下的泪,都是当年填志愿脑子进的水”。高考志愿究竟该怎么选?是该优先选择城市、学校还是专业?高考成绩不理想,去国外留学是否是更优选择?

2023年高考季,腾讯新闻教育频道特别推出《人生AB面》系列圆桌对谈,本期我们讨论的话题是:大学、专业与城市,如何选择?考不好就出国,靠谱吗?

本期嘉宾:

段玉龙丨主持人

陈志文丨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季燕江丨前北京科技大学教师

一、 要根据自身发展定位,作出报考选择

段玉龙:高考志愿究竟怎么选?优先选城市、选学校还是选专业?

陈志文:对学习非常优秀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可能是选择学校。原因一,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可以随时迁移到社会需要的专业上去;其次,能上这类学校的孩子,换专业也会很容易,所以不用纠结专业选择。但对90%以上的孩子还是需要重视专业选择。从现实角度讲,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目前都会存在对学校的“出身歧视”,因此学校比较重要,但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孩子,用四年时间踏踏实实把一个专业学透、学深可能更为重要

我认为,城市的选择要比选专业和学校更为重要。首先,就业都有就近原则,一般在哪上学大概率就会在哪就业。其次,城市的发展空间与供给需求也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获得这些发展机会的过去会更为公平透明。比如:即便深圳没有特别多的好大学,我也推荐大家可以考虑深圳;而上海,北京,杭州,南京等城市的社会需求比较旺盛,学生获得机会的过程会更加透明且规则化。此外,去见世面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生活在小县城或是省会城市,或者在北京、上海、深圳,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可能都会不一样,这就是见世面的价值和意义。当然,我们还是要基于不同的发展综合考虑做出选择。

季燕江:我觉得在选择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和家长的关系:大城市的家长都希望小孩留在自己的城市继续求学,但几乎所有年轻人都希望自己能离开家读书。我认为家长应该充分信任孩子,给他们一些经验之谈和建议,但不要过度操心家长可以充分信任自己的小孩的,让他自己去仔细研究,再给予适当建议

段玉龙:对于成绩一般的考生,到底该选一个在三四线城市里相对较好的学校,还是选择一个一线城市里一般的学校?

陈志文:核心还是你的目的,始终牢记——任何选择只是达到目标的一个路径。举例来讲,如果我是一个来自小地方县城的家庭,那我一定会把孩子送到东部地区上一个普通学校。因为越是落后的地方,越讲人情关系,而到大城市里,其需求不仅旺盛,且获得的机会也会更公平、透明,更规则化。反过来讲,如果我家孩子是北京出生长大的,他的高考分数在东部只能上普通学校,但到西部就能上兰州大学,那我一定会送他去兰州大学。原因很简单——他不缺见世面,缺的恰恰是历练与淬炼。所以,这些选择完全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发展定位,而最后决定的路径选择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季燕江:我认为你得先“认识你自己”,要知道大学能为自己提供什么。在选择学校时,可以去问已毕业的学长学姐“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能为自己带来什么”等问题。在大学阶段可以给自己规划一个任务目标,如果想要做科研,那么越早进入研究前沿越好,要“跑步式进入研究”。如果说想尽早工作,那么可以选择去东部的大城市实习或创业,尽早实现自身目标。所以其中没有标准答案,你得认识你自己,给自己未来四年一个大体规划,然后再去有针对性地讨论和评判

段玉龙:“新一线”城市越来越受欢迎,是否真的值得报考?

陈志文:现在的孩子更青睐像成都、重庆、西安这样的城市,这其实是一个时代的变化特征。这些地区相比北京、上海,生活会更加舒适,也有很多大学可供选择。这些孩子相比我们那一代人来说,会更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他们从小在就在追求“我喜欢什么”“我想干什么”,而不是说“我必须干什么”,这是两代人巨大的差距。

在城市选择方面,除了北上广深外,像杭州、南京、青岛、厦门等地方往往也都有很好的大学,同时它们的需求也比较旺盛。所以在选择大学时,这些城市也不要忽略。同时,如果高考分数没有太大优势,我可以选择去新一线城市,那么我在当地就业的概率可能要比在其他省会城市上同层次学校要好得多。此外,城市的包容性和未来发展空间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举例来说,哈工大深圳校区的录取分数要远远高于哈工大校本部,这就是就业发展前景与未来发展空间导致的。

季燕江:首先要看需求,在选择这些新一线城市时需要有一个大致规划和对城市的了解。以前我们会说北京、上海的文化生活非常丰富,但是现在其实新一线城市的文化生活水平也不相上下,会有很多演出活动和图书签售会等等。重点还是看孩子自己想要追求什么,想通过大学四年在哪些方面提升自己。比如说,我是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学生,希望在出去读书的几年内让自己成熟起来。这些新一线城市它既有好的教育资源,同时文化生活也很丰富,而今天交通运输又十分便利,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在一个新一线或者二线城市,我觉得很多方面其实跟北京、上海没有多大区别。

二、

国内高考成绩不理想,出国留学有风险

段玉龙:高考成绩不理想,去国外留学是否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陈志文千万不要单纯地因为高考不好就决定出国留学,这是典型的逃避式出国,这种选择的风险非常大。首先,出国留学的前提是你英文要非常好,那风险相对就可控。举个例子,一孩子考了200多分,在国内能上专科,但家长计划让他留学,因为家长看到网上中介说“突击学习三个月意大利语,就可以去意大利读本科”。当时,这位家长找我咨询意见,我就问了一句:“孩子英语考了多少分?”他说41分,我就回答:“学了十几年英语就考了41分,凭什么你认为他三个月就可以把意大利语拿下?”

其次,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后“人人都是大学生”,文凭不值钱了。在80年代,因为稀缺性,留学生是金字招牌,而留学常态化之后,留学生所谓的“镀金价值”也就没有了

季燕江:我觉得要看孩子的具体情况。如果连英语这个基本语言都说不好,去出国留学肯定是非常不靠谱的。但目前也有一些学生,数理化成绩不太行但英语成绩还是不错的,那么留学也算一个选择。一个人去国外生活对孩子的要求非常高:首先你需要有语言能力、基本的社交能力和思辨能力,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断。其次,家长也需要对孩子的情绪进行评估——他是否能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平静下来,和你平和地交流、控制情绪?如果说以上这几样都不具备,那可能出国去读本科这件事就不是很靠谱。

三、

不能只靠专业改变人生,努力奋斗才会有出路

段玉龙:当可选的城市与学校有限,专业是否是改变未来人生走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陈志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一劳永逸的专业选择。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济的土木工程专业2021年在河南创造了最高的录取分数记录,但在去年,这一专业的录取分数在河南大跌100多分,创下了历史最低记录,震惊全国,这就是因为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建筑行业的全面溃败,让全国的土木专业分数都在下降。

再举一个例子,1993年的时候没人愿意读师范专业,北京师范学院刚刚改名首都师范大学,分数线连降了两次仍然招不满学生。但现在,著名师范大学的录取分数有时非常高,这就和“体制热”有非常大的关系——你读了免费师范生、公费师范生,就相当于拥有了铁饭碗。

这世界上就没有一个可以永续辉煌的行业,也就是说,不可能靠选择一个专业就能走上人生的康庄大道,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目前的所谓中年危机了。而是要靠持续地努力奋斗,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永远都会立于不败之地。不是读了什么专业,就一定有很好的未来;也不是说读了一个冷僻的专业就没有好的出路。到最后,重要的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是否一直在持续努力。

季燕江:我们要有一个超前的判断,不能盲目跟着热点走。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你如何去判断“热门”,二是如果你判断不准,退而求其次可以怎么去做。对于偏理工科背景的小孩,填报志愿时可以选择学一个偏基础性的学科。比如你可以去学数学,无论当程序员、算法工程师还是去搞人工智能,数学都是这些专业共同的基础。万一你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你就可以找一个大学的数学系就读,等你学完这四年,再看看就业市场的具体情况,或者说在读研究生时再去选一个具体的方向。这样,灵活性会特别高,也不会浪费太多时间。

段玉龙:对文科生而言,怎样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

陈志文:坦率地讲,文科很难找出一个基础性的学科,相对基础性的学科可能是文学、历史和哲学。文科没有像数学、物理这样的百变学科,所以万一不行可以选择去学英语,它不是基础学科,而是一个工具学科。学习英语有个“放大器作用”,而学历史或哲学会帮助你打一个非常好的通识底子,这样在未来学其他学科时,可能会有较大帮助

季燕江:具体讲文科的专业,可能就是文学、历史、哲学、外语和政治。对文科生来说,日常阅读和写作上的训练是必备要素。简单来说,在大学期间需要读100本基础的名著,大家读的无非都是从柏拉图到拉康那一套理论,文学系、哲学系、语言系都是相通的。如果真要认真去学的话,可能也会和数学系、物理系一样,需要有一个严谨的学习计划。在此基础上,去和同学、更资深的人士交流讨论,再去选择就业就会容易一些。

编辑:马丽霞

审核:ambergchen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教育频道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