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内容页

“大学生存手册”在新生中流传,套模板的“攻略型人生”值得过吗?

2023-08-26 10:14:50 | 来源:腾讯网

“大学生存手册”在新生中流传,套模板的“攻略型人生”值得过吗?

又是一个新的开学季,“大学生存手册”在新生间流传。手册不仅详细“解剖”了考研、出国、名企校招的通关步骤,还在生存技巧一栏提供了选课技巧、期末论文得分点、重修刷分以及期刊投递的攻略,俨然一份“大学参考说明书”。

手册传播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支持者认为,“从绩点到保研,从工作到落户,全覆盖的攻略太需要了,很实用。”反对者则说:“尚未开学就已陷入卷绩点、卷实习、卷论文的焦虑。”还有新生问:“套用这些方法,成功率几何?中途发现这条路不适合我,怎么办?”

遇事不决先看攻略、再做选择的攻略型思维,正成为部分青少年的思维定势。大学教授则提醒,攻略固然可以一定程度减少试错的成本,但前提是将选择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认知基础上。大学阶段是探索自我、完善自我的关键时期。与其试图通过刷攻略、套模板复刻他人,不如多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毕竟,优秀并不只有一种定义,如何过好大学生活,道路远不止一条。


(资料图片)

过度规划的“攻略式人生”带来焦虑

“分!分!学生的命根”“极速备考以及出刊攻略”“一文读懂高质量大学生活”……开学季,各种针对大学新生的手册、攻略令人眼花缭乱,其中不乏商业机构打着大学“避坑指南”和“教科书式闯关攻略”的旗号博取流量。

“新生在开学前就有意识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为此参考攻略本身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一些经验确实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徐珂看来,攻略流行的背后,也反映了社会现实。追逐效率的当下,一些学生和家长难免也要打起算盘,计算大学学习的“成本”与“收益”、“投入”与“产出”。再叠加外在竞争压力,青少年会反复掂量试错成本、换跑道的成本。简言之,大家都很关注:这么选,将来能不能找个好工作,有个好出路?

不过,他随之抛出一个问题:沿着典型成功道路走下来的人,就一定能兑现教科书式的成功吗?

这样的困惑正发生在新生小张身上。她告诉记者,在学长提供的攻略里,大部分专业课及主要公选课都被制作进入表格。表格里,不仅包含课程简介、授课教师信息,甚至包含点名习惯、给分松紧、上课提问频率等细节,还有学生结合亲身经历的点评和打分。一位学长无奈写道:“这位老师经常讲到课程以外的内容,给大家开拓视野,但是很多人认为这些对期末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加上课程难度较大,很多人退选。”看着“过来人”的攻略,小张陷入迷茫:根据攻略,可以选择的课程很多,究竟是主动“避坑”,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

“很多学生从小到大都过着父母精确规划好的人生,按部就班已成习惯,突然独立走入大学反而会产生一种失重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孙向晨发现,即便是考入名校的学生,大学期间也往往陷入“我要干吗”“我到底擅长什么”的迷茫以及“万一失败了怎么办”的焦虑之中。正因这种过度路径依赖,看似更便捷的量化计算、攻略型人生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准则。

一味套用模板,结果如何?网上,一位名校毕业生的感慨触动了不少人。“大学四年我就是跟着别人走,过着复制粘贴的生活,沿着他人成功道路一番折腾。虽然取得了一份外界认可的工作,却丢失了自己,陷入精神内耗,真的很难受!”

自我重塑的过程,是大学育人的价值所在

“对一些聪明的学生来说,依赖刷攻略、套模板可以迅速完成高绩点、打比赛、发论文的指标。”在孙向晨看来,这些学生看似走了捷径,但如果和他们深入沟通,就会发现他们脑子里“全是他人,没有自己”。

孙向晨说,在AI飞速发展的时代,类似这样只会解题不会出题,只会引用不敢质疑的机器型学生正在失去竞争力。

“找到真实的自我,形成内驱力很重要。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这也是孙向晨经常给予学生的建议。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学生在毕业之前专门找到他致谢。

“孙老师,直到大三我才有勇气在课堂、学术会议上谈谈我的意见和观点,而非通过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才能建立信心。”树立自信后,这名毕业生以优异成绩考取一所知名大学的音乐学院。在孙向晨看来,这位同学的情况很典型。从入学最初的迷茫,到逐步探索自我的兴趣和价值,继而主动学习、敢于创新,再到建立自信、追求热爱,这个自我重塑的过程正是大学育人的价值所在。

“完全依赖他人经验,靠刷攻略、套模板就能成功是一个悖论。”在徐珂看来,攻略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大量决策信息,但某攻略被广泛传播时,也意味着受众增多,它的效用也将打折。在他眼里,攻略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青少年不能受限于他人视野,要基于独立思考选择。

尤其对于大学新生而言,不少人即将面临诸多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次出门远行、第一次过集体生活、第一次没有父母在身边事无巨细地张罗,在这个精神成人的特殊阶段,由外推到内驱的转换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当然,在人生闯关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考试的失利、内心的受挫、求职的压力等。”徐珂说,相比复刻他人,这些挫折和“踩坑”的过程也十分珍贵。

两位教授都谈到,高校、家长、社会也应当为青少年提供更积极向上的氛围引导,鼓励、包容青少年试错。“人生就是有很多可能性,不必过度信奉成功学,更不必害怕犯错和失败。”孙向晨说,大学也应当鼓励学生适当“放飞”自我。比如,高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课程和选择,为学生转专业、辅修以及双学位的学习提供更多便利,让学生不畏惧“换跑道”,敢于试错。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