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内容页

全球要闻:打造农机“智”造新高地

2022-11-26 09:16:01 | 来源:教育快播网

随着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落下帷幕,江苏大学4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脱颖而出,斩获金奖。其中,“稻刈有道——全球首创再生稻收割机智能割台”“神机妙栽——中国全自动蔬菜移栽机领跑者”两个金奖项目,均来自智能农业装备领域。

农机特色一直是江苏大学发展的“根”与“魂”。早在2019年,江苏大学就启动“095工程”,实施“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一流学科创建等六大行动,以有力作为书写强农兴农优秀答卷。


(相关资料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这进一步为我校特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将发挥特色优势,提升农业装备科技研发水平,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在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把最好的论文写在祖国希望的大地上。”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说。

建构优质学科生态,培养兴农人才

“我们的移栽机集‘移盘、取苗、分苗、投苗、栽植、覆土、苗盘回收’于一体,打破了国外垄断,真正做到了让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日前,载誉归来的“神机妙栽——中国全自动蔬菜移栽机领跑者”团队负责人、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博士生姚梦娇向记者介绍。

“学农不爱农、学农不从农”曾是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痛点,也是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瓶颈。针对这一“老大难”问题,江苏大学以国家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教育教学体系,创建起“以工强农、以融兴农”的工科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新农科、新工科融合建设,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是“095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江苏大学新增农业智能装备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4个涉农专业,在全校40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中,涉农专业有11个,10门涉农课程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0年来,学校涉农人才培养数量大幅增加,涉农行业就业毕业生从2012年的547名跃升至2022年的1868名。

“我们打造了以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为特色的农业工程一流学科建设特区,同时推进多学科交叉,新增涉农特色优势学科方向35个。”袁寿其表示,要将农业工程特色做大做强,必须形成所有学科共同支撑的生态体系。学校专门实施学科行动计划,要求每个学科在关注自身研究方向基础上,还要关注涉农方向。

聚焦核心技术攻坚,突破“卡脖子”难题

新疆的棉花产量占到全国棉花产量的九成,但由于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农民种植棉花都要覆盖地膜增温保墒。“我国是全世界地膜使用量最大的国家,长久以来重使用、轻回收,残膜污染治理已成为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大学经济作物机械化研究院院长陈学庚说。

但现在这种情况有了变化。每年10月,陈学庚团队都要前往新疆进行实地调研,多年耕耘,团队在该领域的研发成果丰硕。目前,学校与新疆石河子大学联合攻关,创新研制了自走式秸秆粉碎还田与残膜回收一体机,在残膜机械回收和综合利用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与常州汉森机械有限公司合作,获得技术转让经费1000万元,2022年产值达3000万元。“新机型可自动连续完成秸秆粉碎、抛撒、残膜捡拾等一系列操作,残膜回收率达90%以上,填补了国内空白,对实现农田残膜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陈学庚说。

“在现代农业装备领域,我国现有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在高端装备与核心技术上。缩小这一差距,需要集中资源办大事、办难事。”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告诉记者,学校为此专门成立了“学术特区”农业装备学部,聚焦智能农机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每年投入3000万元经费,鼓励各学科教师自主设立项目开展科研攻关。2022年初,江苏大学获批全国首个农机领域省部共建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农业农村部水肥药一体化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还专门成立了智能农机装备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面向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围绕智能农机装备发展需求与科技重大问题开展前沿研究和协同攻关。

据了解,江苏大学已形成“重点实验室+农装学部+农业工程学院+涉农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多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近年来,学校共突破现代农业装备领域关键技术38项,开发出无人驾驶联合收割机、蔬菜移栽机、葡萄采摘机器人等26种高端装备,13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成果转化落地为金,助力乡村振兴

“只要装上它,机器就可以在地里自动收割、插秧,用手机就能操作,方便极了。”村民李波涛笑着说。得益于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科研团队为当地农户“量身定制”的智能化设备,江苏宜兴杨巷镇的农民们农忙期间少了一份疲惫感,多了丰收的幸福感。

这只是该团队为宜兴量身定制的智慧农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冰山一角”。自2021年江苏大学与宜兴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以来,学校先后组成物联网、信息安全、人工智能3个研究领域9个专业团队,多次前往宜兴对接农业科技需求,并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杨巷镇农业农村局局长史俊伟告诉记者,当地97台套农机、2.95万亩地块已被纳入智能化管理,产量提高10%—15%,人工开支减少20%以上。

在参与校地共建先行县的另一座省内城市——句容,江苏大学目前已在该地组建专业服务团队20余个,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30多个,建成科技示范基地60多个。

“我们要创造各种渠道、载体,保障乡村振兴最基础、最有活力的主体力量——广大农民深度参与到农业科技现代化实践中来,在参与中长知识、开眼界、提素质、增本领。”颜晓红说。

《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26日第2版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