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现在“熊孩子”这个词已经不只是对调皮孩子的一个称呼了,更多代指那些没有规矩、极端自我、任性妄为的孩子。而现实中的“熊孩子”事件也似乎已经不是个例了,比如在学校随意欺负同学、随手刮坏小区里的私家车、从高处往下乱扔东西……这些行为就不仅仅是涉及一个家庭的私事了,因为已经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伤害。而从父母对待“熊孩子”的态度也能看出一个家庭的教养和家风。
透过“熊孩子”现象反映出家庭教育的哪些问题?父母怎么做才能避免养出这样的“熊孩子”?这些都是值得全社会尤其是为人父母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是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家庭教育有区别于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和属性,品德教育应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现实中,不少家长往往只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不重视对孩子的品德、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学习好”成了不少家庭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最主要标准,家庭教育变成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家庭应该在立德树人上发挥重要的根基作用,家长有责任把孩子培养成有良好品行、符合社会期待的人。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学习做人的道理,这才应是家庭教育的重心所在。
二是家长要从小给孩子立规矩,有家规有惩戒。民间俗语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看似有点粗暴,但也反映了家庭教育中惩戒的重要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一个不知道规矩的孩子是危险的,有起码的规矩和违反规矩后的惩戒,才能让孩子保持一份敬畏之心。有的“熊孩子”之所以一言不合就撒泼胡闹,甚至犯了严重错误也不知悔改,就是因为从小家里没有立好规矩。当孩子成为一匹脱缰野马,抑或成为随意生长的灌木丛,父母不加约束和修剪的话,恐怕他们大多数人的结果是成为“废柴”。犯罪心理专家李玫瑾曾直言,三四岁的“熊孩子”犯浑,最多在地上哭闹打滚;但如果不加教育,十三四岁的孩子犯浑,就很容易走极端了。
三是建立正确的家庭秩序,改变以孩子为中心的局面。现在出现那么多任性妄为的“熊孩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的宠溺式、饱和式教育,把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现今很多家庭形成了几乎六个成年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轴心运动”特征。一切资源优先供给孩子,一切为孩子让路,这容易让一些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惯性。他们不懂感恩,把得到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要求事事顺着他们,人人都要让着他们,自然会造成一些“熊孩子”在家庭外面也横冲直撞、任性胡为的“恶果”。
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如果真希望孩子能够茁壮健康成长,将来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就要注重给孩子打下良好品行的根基,不要无原则地宠溺,要适当地让孩子有一些吃苦的经历和经受挫折的机会,他们才会更加懂得感恩和自律。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漯河市实验高级中学)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04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