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上午,上海纽约大学(简称“上纽大”)举行了202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新生齐聚地处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55号,准备开启精彩的大学生活。今年,上纽大开学典礼及迎新主题为“承”,这届学生将成为参与和见证学校发展壮大“承前启后”的一届。10月15日,上纽大迎来了10周年校庆,明年春,学校将迁至前滩新校园,走完第一个10年的上纽大,已开启第二个10年的新征程。
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合作创办中国第一所中美合办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在双方的精诚合作和努力下,在上海市和浦东新区政府的关心扶持下,上纽大在10年时间里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取得了喜人的办学成效,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探索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方式、问路全球化时代的大学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资料图)
10年,在教育事业发展长河中也许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作为中国高等教育试验田、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前沿阵地的上纽大而言,则意味着更多的思考与探索。这1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上纽大继续前行的勇气与动力。
以培养未来领袖人才为己任
作为世界上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学之一,多元文化的校园环境和东西方学生的交融已成为上纽大有别于其他高校的核心特质之一。如果走进上纽大的校园,你会发现这里充满“洋气”:学校氛围开放包容,学生脸上洋溢着自信,乐于分享与交流。在上纽大,本科生一半来自国内(含港澳台),另一半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六成以上的教师为外籍,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纽大鼓励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与来自不同国家拥有多样文化背景的老师、同学充分沟通交流,相互学习,感受跨文化差异,适应跨文化交流。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上纽大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思路,构建了独特的教育模式。立足博雅教育理念和国际化办学特色,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未来领袖人才,是上纽大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人才选拔上,上纽大率先提出“优秀且适合”,领综合评价招生模式之先。对于中国学生,学校采取高中学业成绩、通用申请(个性化写作)、校园日综合面试、高考“四位一体”的招生模式。考生需要在这四个方面均表现优异方能被录取。国际学生的招生按照与纽约大学同样严格的学术标准,录取率为7%左右,处于世界高水平大学中的领先水平。无论是哪一个招生赛道,拿到上纽大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均达到了进入纽约大学学习的学术水平,而选择上纽大的学生,更是那些不畏走出舒适区、志存高远的挑战者。
在上纽大,所有本科新生入学后不分专业,先学习包括数学、自然科学、社会和文化基础、算法思维、写作、语言在内的六大板块通识教育课程,培养社会感知力、思辨分析能力、算法思维、跨文化沟通能力及创造力这五大底层能力。这套通识教育培养了学生多视角思考问题的理性思辨能力,激发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的探索兴趣,为接下来进入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纽大博雅教育的出发点是为学生打下扎实基础的同时,帮助学生找到并强化在全球化多元环境下的竞争力。因此,学校为学生设计的专业培养路径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边界,不以专业修读名额限制学生学习,学生拥有充分的自由,可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专业、改变专业或以第二主修和辅修的形式定制专业,实现符合自身兴趣和特长的个性化发展。
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是上纽大的一大优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Paul M. Romer)于2013年赴上海,与上纽大常务副校长、前康奈尔大学校长杰弗里·雷蒙(Jeffrey Lehman)一起为首届上纽大本科生讲授必修课——《全球视野下的社会》整整一学年,这样“豪华”的教师阵容可能在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10年来,先后有26位各国院士级的世界学术领军学者来到上纽大授课。此外,上纽大还拥有一支近300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这使得师生比维持在1:7(长期目标为1:8),25人以下小班授课比例超过75%。在如此高度互动的教学环境中,师生之间形成了相互启发与支持的学习共同体,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成就感不断增强。
在完成前两年的学业之后,上纽大的学生可以到纽约大学全球体系中的其他校园和学习中心进行为期一至两个学期的海外学习。上纽大一直秉持Make the world your major(让世界成为你的课堂)的理念,引导学生不仅在书本和课堂里学习,还要关注更大的世界,在更广阔的视野下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目前,上纽大已有6届共1600余名本科毕业生。其中,超过60%的中国毕业生赴海外深造,深造学生90%以上进入世界排名或专业排名前50的世界一流大学。每年,上纽大均有中外学生被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和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项目录取。在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就业去向十分多元,除进入金融、计算机等传统领域外,还有很多人选择进入非营利组织(如美丽中国)履行社会责任。根据上纽大开展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对其就业选择面与职场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极高的认同感,认为学校培养方式在其升学就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对雇主的调查,雇主对上纽大毕业生满意度达到100%。不仅是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毕业生的人际沟通、积极主动性、解决问题、团队协作、跨文化交流等重要职业素养更是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好评。有雇主认为,上纽大的毕业生会主动思考“我能干什么,我可以改变什么”。而雇主单位最需要的就是这样有想法并积极作为的员工,能真正为雇主单位带来活力。
从毕业生的全球流向以及雇主反馈都可以看出上纽大毕业生所具备的跨文化领导力、全球竞争力突出,这不仅体现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培养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上纽大的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社会的肯定。
上海纽约大学交互媒体艺术(IMA)课堂
积极融入城市融入社区的发展尝试
纽约大学坐落于美国纽约曼哈顿中城的中心,是一所把融入城市刻进基因里的大学。上纽大从建校伊始就秉承这一理念,无论是陆家嘴世纪大道和前滩新校园的校址选择,还是学校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无不体现上纽大全身心融入上海,致力为浦东打造一张在教育、留学、人文交流等方面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片的良好愿景。
浦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这里诞生了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等诸多“全国第一”,从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变成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上纽大在浦东创立,10年来的建设与发展与浦东高速发展的经济、金融和文化事业紧密相连。学校依托中外合作办学的独特优势,展现出在世界范围配置优质教育资源的强大能力,更以中外学生一体化管理和高质量的教育品质,打造来华留学的新品牌,使浦东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版图的一个新亮点。
上纽大虽然采用全英文教学,但国际学生也需要学习中文并计入学分,中文听说读写达到中级以上水平方可毕业。中方教师除了给国际学生上中文课外,还承担着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授课任务,上纽大开设的“中国传统智慧及其现代转型”“中国的政治制度”等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上纽大打造的高质量“留学品牌”也为助力浦东乃至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效应,越来越多国际学生毕业后考虑留沪工作或创业。2017年,浦东新区推出了提高海外人才通行和工作便利度的九条措施,放宽外国留学生就业要求,来自美国的上纽大2017届毕业生泰勒·保罗·罗瑞克拿到中国首张本科学历外国留学生工作许可证。2019年,在沪版“创业签证”发放的利好政策下,来自巴基斯坦的上纽大2019届毕业生习木达拿到创业签证,开启了在上海的全职创业之路。
作为上海和浦东的一部分,上纽大注重构建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积极融入学校周边社区,并努力成为推动社区发展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积极发挥高校的学术辐射作用,学校城市研究领域的学者通过主持与上海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推动城市和社区发展。同时学校开设与区域相融合的课程,引导学生熟悉和探索上海的城市环境。
上纽大城市科学与政策助理教授关成贺关注上海每天产生的庞大数据,与非营利机构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同构建了“城市数字化转型评价标准体系”,管理各组织和辖区内数据分类、数据所有和数据共享的方式方法。关成贺还提议建立城市研究数据交易平台,将数据定价标准化,设法让数据产生的利益惠及数据制造者——城市居民。上纽大工程学助理教授陈志斌与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检测研究中心合作,分析上海新能源汽车实时产生的数据,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助力提升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帮助上海更好更快地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上纽大当代全球媒体助理教授Anna Greenspan与佛教文化访问副教授Francesca Tarocco共同执教的“培育城市”课程,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上海多处城市空间,研究从古至今上海居民如何通过中式园林建筑持续塑造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探路
上纽大建校校长俞立中在回忆建校历程时提到,当时很多人在为上海纽约大学的筹建出谋划策、四处奔波。大家有一点共识:上纽大不仅仅是在办一所大学,因为上海并不缺高质量大学,更重要的是探索在两种不同文化、不同教育体制下是否能合作办起一所高质量的国际化大学,不仅能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探路,也能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一个案例。
在10年的发展建设过程中,虽然大部分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但上纽大一直不忘开拓探索,依靠中外合作伙伴的精诚合作、共同努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努力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提供范例,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良好的合作离不开合作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全情投入。纽约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中践行国际化战略规模最大也最成功的学校。在建立上纽大之前,纽约大学已经在全世界构建起包括两个学位授予校园和11个海外学习中心的全球教育体系,积累了大量的跨国合作办学经验。当时纽约大学来到上海浦东寻求合作,不是想到一个新兴市场去办分校,而是要建立一所真正的全球大学,成为跨文化教育人文交流的桥梁。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纽约大学扎根办学地,全力输出其核心教育资源。对于纽约大学来说,上纽大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也是其对高等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模式再创新、再进化的探索。
而中方合作院校——华东师范大学,也早在2006年就将推进国际化进程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路径之一。华东师范大学认为,面对日趋激烈的教育国际竞争,探索高等教育改革,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而建立一所高水平大学,既要立足本土,又要放眼世界,应该站在国际高等教育的大平台上谋划自己。华东师大将合办上纽大作为一个很好的契机,同时也将其视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实验平台。
上纽大的合作模式,不是简单照搬或复制外方的现有方法,而是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以上纽大的通识教育为例,学校在吸取纽约大学成熟的本科博雅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未来世界能力需求,增设了创新与创造力、中国文化与社会等课程模块,加强了全球视野、多元文化、跨学科、中国元素等特征。同时,上纽大也在评价标准、招生方式、教师招聘、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学生服务等各方面推动改革与创新。
10年来,上纽大不仅探索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落地及本土化,更与引进的教育资源进行良性互动,甚至反哺,完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再创新,进一步巩固了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可持续性。以上纽大的数字媒体技术(交互媒体艺术,IMA)专业为例,该专业是与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的王牌级研究生项目——交互通讯项目(Interactive Telecommunications Program,ITP)合作的一个创新型本科专业。自2013年该专业在上纽大开设以来,深受学生喜爱,培养的学生也广受雇主好评。因该专业在上纽大开设取得成功的效果,纽约大学将其引入本校,开设交互媒体技术本科专业。2020年,上纽大又在IMA本科学位项目基础上,开设了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项目。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上纽大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开展面临着较大困难,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起伏、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也对学校的稳定运营带来了一定挑战。然而,越是复杂的环境,越考验合作者的默契,反而能产生更大的能量。2020年春,疫情暴发初期,上纽大快速应对,基于纽约大学全球体系已有的在线教学工具和平台,开发出一套能最大程度还原课堂互动体验的在线教学工具集合,有效保证了全校学生的正常学习。学校在线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在线工具集合被多所全球一流大学广泛借鉴,包括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康奈尔大学、密歇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同年秋,受疫情影响,就学于纽约大学的中国学生(包括港澳台)无法按时返回学校开始秋季学期的学习。为此,上纽大和纽约大学展开积极合作,在最短时间内极限运作,在陆家嘴核心区域租下WeWork联合办公空间,为3000多名纽约大学中国学生提供“Go Local(就近就读)”,并确保教学质量与纽约大学本校同等。基于上述成功经验,“Go Local”项目持续开设了4个学期,共为近7000人次的中国学生在上海提供“就近就读”。
上纽大校长童世骏经常用“一个法律地位、两个学术身份、三个社会使命”来概括上纽大:她是根据中国法律成立的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她是中外合作大学,也是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承担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美人文交流、浦东改革开放的三重使命。
应发展之需,答时代之问,这所年轻的大学承载了许多、探索了许多、收获了许多,也成就了许多。在新10年的征程上,上纽大将继续肩负这三重使命,发挥自身优势特色,开拓进取、砥砺前行。(本刊记者 杨匀)
来源:《神州学人》(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