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那个手足无措的学生,变成了自信熟练的养牛人,这是我在牧场中实现的蜕变。”3年前,中国农业大学的郑宇慧通过“牛精英计划”国际实习项目选拔,获得了在爱尔兰牧场的实习机会,亲身参与了牧场日常点点滴滴的工作。回国后,恰逢她所在党支部前往河北省丰宁县五道营乡开展产业扶贫工作,依靠自己掌握的实践经验和国外先进技术,郑宇慧重点参与了《小农户奶牛养殖100问》的编写和校对工作,为助力当地农户增收和产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1年前,在培养我国畜牧业顶尖创新人才的初衷下,“牛精英计划”在中国农业大学创立,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牧场、走进一线,既要把理论学好,更要实践出真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1年间,“牛精英计划”不断摸索人才培养方式。时至今日,一批批懂理论、肯实干的高素质人才从“牛精英计划”走出来,为中国养牛产业源源不断注入高质量的新鲜血液。
回溯到2011年,当时的养牛产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朝着机械化、集约化、先进化、现代化的方向高速前进。也正是产业的高速发展,激发了产业对于高精尖人才的巨大需求。要做大做强我国的养牛产业,需要综合型、实干型的高素质“养牛人”,培养人才是当务之急。
“动物科学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强的专业,但是很多学生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甚至没有去牧场进行过实践。”谈起我国为什么养牛人才奇缺,“牛精英计划”创始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曹志军基于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分析道。
为了保证教学从书本到实践的连贯性,“牛精英计划”为学生提供了身临生产一线的机会。校外实践课堂、暑期实习项目、“牛人牛途”国际互访、全国牛精英挑战赛,这些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活动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产教融合的大平台上提升理论水平、锻炼实践技能、培养产业情怀、拓展国际视野。
2015年的大一暑假,裴迪通过“牛精英计划”获得了牧场实习机会。“刚进牛舍时,我既兴奋又好奇。”他说,“给牛采血、输液、人工授精,以前只在教学视频里看过,现在我都一一亲手尝试了。”一个月的实习让裴迪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养牛人”。到第二年的暑期实习时,他已经能和牧场的员工并肩“战斗”,独当一面了。如今,荷兰留学归国的裴迪已经入职北京首农畜牧,从事牧场碳中和相关工作。
通过暑期实习和零距离接触生产,学生有机会在生产一线把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摸个门儿清,也看清自己的优势和问题。市场、设计、运营、客服、管理,学生们在各个岗位学习实践,为产业贡献了自己的才智,也找到了自己的热爱。
目前,“牛精英计划”的战略合作伙伴覆盖了我国奶牛、肉牛领域最先进、最规模化的养殖集团和优质供应链企业,在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建了上百个实践实习基地,提供与养殖、饲料、基建、设备、智能化、市场销售等相关的多种实习岗位。
针对部分学生职业情怀欠缺、行业人才流失等问题,“牛精英计划”致力于“专业认知、社会认可、情怀认同”三级升华的“情怀驱动”。通过弘扬行业先辈和学科带头人的专业热情和职业情怀,邀请优秀校友、知名企业家、学者等走进课堂,引导学生建立职业理想,让他们意识到,养牛产业也是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
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的李红光,曾经对牧场的认知就是电视上的“风吹草低见牛羊”,但是因为“牛精英挑战赛”等活动,他得以走进全封闭式管理的现代化奶牛场。培训期间,深入接触和学习自动化饲喂系统、牧场预警管理软件等先进养殖理念和技术,让李红光大受震撼,也使他重新树立了对本行业的发展信心。
如今,作为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牛精英专项”,已经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连续招生5年,每年的招生指标扩大到了7个学院13个专业30名学生。不仅传统涉农专业,连大数据、会计学、管理学等专业的学生,也毅然选择进入畜牧业。
“不断探索和创新‘实践育人’的科学内涵与具体举措,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实践型人才。精英们将所学理论与技能应用于田间地头和牧场生产中,将专业知识写在祖国大地,担当强农兴农大任,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评价道。
《中国教育报》2023年01月09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