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律不是天生的,它靠的是家长智慧的引导。 从以下6点做出改变,相信你的孩子会一天比一天自觉、上进。
(相关资料图)
作者:夏天;本文来源:公众号“男孩派”(ID:boy666dj)。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你越是严格要求孩子,孩子越是喜欢偷懒。你紧紧地盯着他,催着他,逼着他,他还是想尽办法故意拖延、磨蹭。你急得火冒三丈,不得不对孩子施加更多的压力,甚至惩罚,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毫无改变。
《超级育儿师》里就有这样一幕:妈妈每天一下班,就询问儿子:“写作业了没有?”。一旦发现儿子没有做,就劈头盖脸地一顿骂:
“为什么一个字都没有写?”
“我给你打了多少个电话,催了你多少次?”
“你怎么这么不自律?”
可孩子呢?他不仅对妈妈的催促无动于衷,甚至像仇人一样瞪着妈妈,一副“你越是这样,我越是不写”的架势。
记得《少有人走的路》中曾提到,孩子缺少自律,未必是因为父母管教不严。
相反,父母过多地控制和压迫,很有可能会激起孩子的反抗情绪。
很赞同网上的一段话:“一个孩子的自律从哪里来?从他开始爱这个世界,从他开始喜欢自己,从他开始认同一件事正确的打开方式。他的自律就从心底油然升起了。”
一语中的。孩子的自律,不是靠父母逼出来的,而是取决于孩子的自尊水平。所以,想要养出一个高度自律的孩子,一定要做到这6点。
一、放弃强逼
给孩子自主的机会
一位妈妈曾很苦恼地在网上求助:
从孩子小时候起,我就给孩子制定了很多纪律:
回家第一时间要先写作业。作业写不完,不能出去玩。每天早起背一首古诗,每周写一篇周记……
可为什么孩子越管越管不住,越管越叛逆?
其实,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用拿米喂鸡的故事给出了答案。
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时,特意带了一只公鸡和一把米。他把米握在手中,用另一只手强迫公鸡吃米。结果,公鸡受了惊吓,不仅不吃米,反而扑棱着翅膀到处乱飞。之后,当他把米随意地撒在讲台上,并远离公鸡时,公鸡反而主动跑去啄起了米。
教育孩子就跟拿米喂鸡一样。如果总是像统治者一样控制着孩子,逼迫着孩子,不仅会破坏孩子的内在动力,还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与我们的期望背道而驰。
每个孩子都有对自主、自我的渴望。只有放弃对孩子的各种控制、命令和要求,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一些自主的机会,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二、忍住唠叨、指责和催促
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
卢梭的“自然教育法”,曾被无数父母验证过“比唠叨、指责和催促有用100倍”。比如:
孩子早起赖床,就让孩子尝尝迟到的后果。
孩子写作业马虎,就让孩子尝尝被老师批评的滋味。
孩子贪玩不吃饭,就让孩子尝尝饥饿的滋味。
尹建莉老师的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段时间放学后总是磨蹭着不想写作业。尹建莉老师看着着急,却强忍住不去管她。直到有一天,尹建莉老师的女儿在睡梦中惊醒说:“我没写作业,被老师批评了。”醒来后,她发现自己真的没写作业。
尹建莉老师看着她焦急的样子,没有责怪她,而是建议她:要么今晚晚睡把作业写完,要么明早去学校和老师商量不写作业。结果,女儿坚定地选择熬夜写作业。自此之后,尹建莉老师的女儿就养成了放学后自觉写作业的好习惯。
就像故事《小马过河》向我们揭示的道理:无论别人多频繁地给我们指出危险,都不如我们亲自体验来得印象深刻。
只有让孩子从真实的体验里获得经验,从经验中总结因果关系,他们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才有自我驱动和自我控制的内在力量。
三、改变奖励方式
用精神奖励代替物质奖励
朋友经常用奖励零花钱的方式激励女儿练琴。一开始效果确实不错。可时间长了,女儿便开始跟她“讨价还价”、“讲条件”,朋友对此很是无奈。
记得美国心理医生曾做过一个“物质奖励实验”:他将一只小老鼠放到了自制的木箱子里。小老鼠在木箱里乱窜,无意中踩踏触发了机关,轻易得到了食物。经过几次以后,小老鼠轻松掌握了获得食物的技能。然而,这样的热情和满足感并没有持续多久,小老鼠就厌倦了。他不再在木箱里走动,而是在自己肚子饥饿时,才会选择按压机关来获得食物充饥。
这就说明:物质奖励,只能起到一时的效果。最重要的是,物质奖励会改变孩子的学习动机,让孩子把“我要学”变成了“为了奖励而学”。一旦奖励停止,或者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也会荡然无存。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改变奖励方式——放弃物质奖励,重视精神奖励。
比如:
给孩子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一句真诚的鼓励和赞美……
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与关注。
也可以给孩子一次期待已久的旅行,满足孩子的一个心愿,陪孩子去看一场电影,去踢一场足球……
让孩子的内心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奖励越丰富,孩子才不会感觉无趣。奖励越走心,对孩子的激励越持久、越有效。
四、发掘孩子闪光点
多给他“正面暗示”
爱丁堡大学教育心理学马丁教授通过实验证明:“有接近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年幼时期都感受过来自家长的积极暗示。
父母的语言,对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如果我们总是给孩子一些负面的反馈或者是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你怎么这么粗心?你怎么这么喜欢偷懒?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接受这样的暗示,并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就是你说的那样”。
如果我们经常给孩子一些积极正面的暗示:你今天及时写完了作业,而且写得很认真;你很勤奋、很努力;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很自律的人。这些正面的暗示和积极的期待,会温暖孩子的心扉,促进孩子的内驱动力,让孩子自发地向上、向好的方向发展。
就像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曾在一所小学里,写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这份名单里的学生都是随机挑选出来的。令人惊讶的是,8个月后,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个个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各方面都比之前更优秀。
事实证明,你给孩子怎样的暗示,就会塑造怎样的孩子。想要孩子变好,一定要多去关注孩子的闪光点,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期待,让孩子知道自己很棒,自己一定可以管好自己,孩子才会在我们的暗示下变得越来越好。
五、不急于求成
从一个小改变开始
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日之功。想要帮孩子养成好习惯,一定要懂得循序渐进。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弗雷瑟曾做过一个关于“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的实验。在实验中,实验员到两个居民区去做同一件事情,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小心驾驶”的标语牌。
不同的是,第一个居民区的实验员直接向居民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大部分居民的拒绝,只有17%的居民同意了。而第二个居民区的实验员先请求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要求,几乎所有的居民都同意了。几周后,实验员再次向居民提出竖标语牌的要求,竟然有55%的居民同意了。
实验证明:人们不愿意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却乐意接受较小、较容易的要求。实现了较容易的要求后,人们才会接受较大较难的要求。
我们不可能一下子让孩子变得自律。所以,先降低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从一个小小的改变开始。待孩子照做了,及时给孩子肯定表扬,再逐渐提高要求,让孩子变成一个真正自律的人。
六、先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再去解决问题
有一次,我催儿子写作文,儿子磨磨蹭蹭快一个小时,却只写了两句话。我看见他低着头,不停地抠自己的手,就气不打一处来吼他:“你怎么这么爱偷懒?”
话音刚落,儿子的眼泪就扑簌簌地往下掉,无比委屈地说道:“妈妈,我不是不想写,我是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写?”
那一刻,我心里猛地一惊。原来,有的时候孩子不是不想做好,而是在向我们求助。
营销学中有句话说:“先正确地了解对方的需求,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培养孩子自律亦是如此。
当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批评、责备和惩罚,而是接纳孩子的不足,探寻孩子的心理需求,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比如:
孩子学习不自律,是否因为缺乏对学习的兴趣?
讨厌被父母粗暴的委派任务?
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
遇到了克服不了的困难?
没有成功的信心?
……
只有找到孩子真正的病灶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七、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自律的原动力来自于爱。自律的基础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时,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珍惜自己。”
说到底, 想要孩子变好,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好。 当孩子感觉很糟糕时,我们永远无法教会他们自律。只有当孩子感觉愉悦时,孩子才会回报给我们惊喜。
所以,想要养出一个高度自律的孩子,一定要给他们更多的尊重、信任、爱与价值感。只有让他们先相信自己能做好,他们才能成长为一个自律自觉的人。
本文来源于男孩派(ID: boy666dj),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这里都懂;家有小男孩,欢迎关注男孩派。
- 今日视频推荐 -
热文推荐
........................................
【蓝橡树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数万家长一起,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
长按复制ID, 添加好友, 申请加入
出国留学导师微信号: guanjia333
学龄前群管家微信号: guanjia0027
小学群管家微信号: guanjia0034
初中群管家微信号: guanjia0031
高中群管家微信号: guanjia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