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2023年第1期内容
2018年以来,教育部持续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连续4年公布通过审核的竞赛清单,取消了学前教育阶段各类竞赛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竞赛,大幅削减了竞赛数量。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一些不在清单范围内的竞赛仍在违规悄然进行,且名目繁多、层出不穷,尤其中小学学科类竞赛屡禁不止,并衍生出灰色利益链条。
(资料图片)
竞赛名目繁多,衍生出中介产业链
湖南长沙家长何女士最近在网上找到中介,花费680元为孩子报名了华数之星数学竞赛。“听说一些中学看重数学花园探秘、华数之星等奖项,本以为是权威赛事,没想到却是线上考试,开个摄像头远程监考,只要不出现在视频视野内,家长、老师仍能在旁边指导。”
该竞赛报名中介组建的“中小学升学竞赛考级D群”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名群友,群内不定期发布各种考试竞赛报名信息,并分别提示“牛娃必考”“国际比赛含金量高”“有升学评优学科证书需求的别错过”等信息。
教育部等部门2022年3月修订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规定,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校、各类教育机构和其他机构不得组织承办或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清单之外的竞赛活动,不得为违规竞赛提供场地、经费等条件,一经发现,将予以严肃处理。
半月谈记者看到,该竞赛报名群内仅2022年11月至12月可报名的竞赛就包括数学大王国际邀请赛、希望数学冬季思维挑战活动、环亚太杯国际数学邀请赛等10多项,而这些比赛均不在教育部公布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内。
“很多比赛只需要提交作品,或者居家线上考试,由后台组织打分即能评奖。每一项竞赛报名价格数百元不等,国内外较有名气的奥数、英语竞赛价格更高。”何女士介绍,竞赛中介还开通了2880元的年度会员和8880元的终身会员,会员可免费报名多项竞赛。
半月谈记者发现,类似这样的竞赛报名中介并不少见,他们分散在豆瓣、小红书、家长帮等各类社交平台上,通过发布学科竞赛真题和答案,吸引学生和家长关注和参赛。不少冠名为“国际”“亚洲”的竞赛,特意为中小学生设组,与培训机构、中介合作,后者推荐学生参赛。
评优、择校引发家长竞赛“冲动”
尽管教育部门早已明确,任何竞赛项目包括获奖成绩,均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但一些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评优、择生仍然以一些违规竞赛奖项为参考依据,学生家长难抵竞赛冲动。
——部分奖项可获校、区、市评优加分。
半月谈记者在一位小学二年级学生申报“区三好学生”的表格中看到,“所获荣誉”栏里密密麻麻有20余项,赛事规格从地区到省级、全国级不等,名目繁多。“学生在校的表现差别不大,主要区别就是看获得奖项的多少,一些学校还出台了比赛加分标准,奖项等级越高加分越多。”一位家长透露。
“一些比赛动辄冠以全国、国际名号,实际上‘报名交钱就能获奖’。”家长王女士说,“学生不想方设法多参加几个比赛,就很难选上三好学生。”
——学科竞赛奖项成“择校”敲门砖。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在不少城市,由于仍然存在小升初名校“掐尖”“考坑班”竞争,手握学科竞赛奖项的学生更有优势。尤其是奥林匹克英语大赛、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华数之星等比赛,即使不在教育部公布的清单之内,仍受追捧。“如果能拿到数学花园探秘竞赛国家二等奖,再加上省级英语、作文相关竞赛名次,学生‘小升初’的竞争力不言而喻。”一位广州家长透露。
——部分奥数竞赛奖项成为竞赛生选拔“硬通货”。
一位知名中学的数学竞赛指导老师透露,在竞赛大省的知名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等各科竞赛保送生占据了顶尖高校学生录取数量的大头,也是各名牌高中竞争的“关键”,因此提前发现、选拔竞赛“苗子”非常重要。如今有些名校集团高中竞赛部已经将“选人战”延伸至小学,会组织各种考试、竞赛选拔,将竞赛“苗子”选进名校集团的内部。正是因为“选人战”不断延伸,导致一些学科竞赛虽不合规,却仍大有市场。
加强源头监管,斩断利益链条
“在教育焦虑之下,评优、择校竞争激烈。各种名目的竞赛也演变为一门生意,加剧教育内卷,更成为孕育学校违规招生、择生的温床。一些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已经变了味儿。”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说。
多位受访人士提出,从源头上清理违规竞赛荣誉认定十分关键,这是家长追捧竞赛获奖的根源所在。要坚决杜绝违规竞赛的获奖荣誉成为孩子评优、升学的“加分项”,下大力气切断利益链。各级地方政府要建立均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化升学评价体系,彻底扭转竞赛成为家长“鸡娃”的主战场。
半月谈记者:谢樱 / 编辑:原碧霞
责编:秦黛新 / 校对:张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