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小学地处有着“一条小胡同,半部近代史”之称的史家胡同。在历史渊源与现代办学特色的交融中,学校将“家国情怀”视为融入血液的文化基因。2015年,史家小学成立史家教育集团,形成集团化办学格局,提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和谐发展的人”的育人目标,这也成为史家小学家校社协同共育模式建立的底层逻辑。史家教育集团认为,“服务”应成为新时代青少年的基本品质、价值取向和关键能力,倡导学生从小学会服务、主动服务、热爱服务,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学校将“服务”作为育人的关键要素,提出了“服务中成长”的理念,以“服务”为桥梁连接学校、家庭和社会,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创设氛围,研发课程
【资料图】
学校的“服务中成长”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提出主张,初创服务育人氛围,让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在各项活动中加深连接,初步创设家校社协同“在服务中育人”的氛围。
第二个阶段是研发课程,深度整合家校社教育资源。学校提出开展“服务学习”公益服务,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放眼真实生活,发现身边或社会中的问题,通过“发现—计划—行动—反思—分享”五步骤解决问题。学生们带着自己的公益服务项目走进社区、公园、医院等真实社会场域,让学习方式发生深刻转变。
在此基础上,为确保公益服务的规范性和教育性,学校邀请家长、社会资源单位与学校共同开发、实施贯穿一至六年级的“服务+”课程,研发学生、教师、家长指导手册,让原本随机发生的学生公益服务有了系统设计。
家长不再仅仅作为“被教育”“被协同”的对象,而是主动参与孩子成长、深度参与孩子学习、全程参与教育过程的学习者,在亲子互动、家校互动中感受教育的力量并实现自我成长。社会也不再仅仅作为单一的学习场所或单向的资源提供方,也能在与学校、家庭的互动中实现共同发展。在这一阶段,家长和社会逐渐深度参与学校育人方式变革,“服务”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完善机制,搭建模型
规范、专业的体系运作离不开长效机制的建立。在构建“服务中成长”协同育人体系的第三阶段,我们明确育人体系理念及“服务”与“成长”的特征,通过进一步完善“服务+”课程体系、开发三级家庭教育课程等创设协同育人体系模型,辅助“服务中成长”育人机制顺利运转。
一是构建“服务+”评价体系。学校积极回应对人的全面真实评价问题,关注过程评价,将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纳入评价主体,推动家校社三方就公益服务过程与成果共同开展评价、反思与总结。学生自评、学校评价、家庭评价、社会评价都设计了相应的评价工具。
二是建立服务支持孵化体系。学校建成了“班级—校级—社会级”三级支持孵化体系:班级项目主要在班级内部开展,重在积累经验,优化服务方式;校级项目由学校对项目进行资源支持,在校内进行动员推广;社会级项目则由社会组织给予专业支持和指导,例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为学生搭建更加宽广的服务成长平台。家委会则从职业认知、专业知识讲解、社会资源单位引入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服务项目提供资源支持。
三是搭建协同育人模型。在“服务中成长”理念引领下,我们系统构建起协同育人体系,搭建育人模型。该模型的最大特色是形成了“课程—调研—设计—资源—行动—评价—反思—分享”八大协同机制,规范了学校、家庭、社会在每一环节承担的角色,打通了协同的实施路径,最大化发挥三方优势,构建“共识、共知、共为、共思”的立体育人格局。
系统培训,模式创新
对家长的系统培训,也为学校在服务课程中形成家庭教育指导策略和资源发挥了很大作用。在“服务+”课程中,家长依托“反思记录表”写下自己的困惑、观点和做法,为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提供了生成性资源。
基于家长大多用碎片时间学习的特点,我们在微信平台上开发了微课“和谐课堂”,推出每节3—5分钟的日播课和15分钟的周播课。现已累计推送365节日播课、72节周播课。另外开发了面向团体的工作坊课程,对有特殊需要的家庭开展个性化辅导。
学校还积极构建“创新党建引领,赋能家校共育”工作模式,成立“家校社党支部”,吸纳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士作为临时党员,参与组织活动,形成了“党建引领、项目牵动、专业助力”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服务中成长”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承载了史家小学对教育的情怀与责任,让学生从中获得成长的真动力、真经验、真感受,让教师切实转变育人观和课程观,让家长更新和改进家庭教育观念,让社会发挥更大的教育服务功能,在家校社的同心同行中,实现“从小家兴大家、从大家兴国家”的美好愿景。
(作者单位系北京史家教育集团)
《中国教育报》2023年05月21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