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高考学子再次成为了所有人都在关注的焦点。
【资料图】
消防车护送考生、语文作文题目、考场外的采访…都成了大家喜闻乐见的话题。
在众多的讨论声中,有一个名校毕业生却意外“翻车”了——
本来是为了疏解考生紧张情绪,最后却成了一场令网友们不适的“特权秀”。
起因就是她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的“高考离谱经历”:
比如因为第一次喝红牛结果在考场上心跳巨快无法专注答题;
比如高考考的是人生中最差的一次,以至于连老师都不理她;
比如她说,自己最后还是压线进了想去的学校。
最后她说:你只管把题写完,剩下的交给命运来安排。
这条微博可谓是弄巧成拙,非但没有排解考生的忧虑,反而激起了更多人的愤怒。
考的最差的一次vs语文只扣了不到10分;
考得太差不敢查分vs压线进了想去的学校;
好不容易考上大一就退学vs高考六年后进了哈佛。
说的人可能是轻描淡写,可是听的人却五味杂陈,也难怪网友们觉得这段剖白未免太过刺耳。
“很像在别人吃得很不好的照片底下po了一张美食照片。”
“她无处不在散发的优越感。”
也有网友替她说话,说很多人都是见不得别人好,因为一个人长得美、家庭好就去judge他们。
发布“高考离谱事儿”的主人公名叫他塔拉。
她是一位视频博主、哈佛大学硕士毕业生,同时,也是一个自称是“海淀鸡娃”的北京女孩。
他塔拉的教育背景非常丰富且优秀。
正如她在微博里所说的,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之后,只读了一年就选择了退学,然后就开始了留学之旅。
从澳洲、瑞典、再到美国,她刚刚在这个月取得了自己在哈佛的硕士学位。
去年,他塔拉还跟后来的舆论女王全嘻嘻一起录了个《小镇做题家vs海淀鸡娃,你选谁的人生》的视频,讲了各自的求学经历,这个咱们稍后就聊到,信息量也很大。
由于这次的“高傲”发言,有人提到了一个网络热梗:
“说到这里我的privilege(特权)已经尽数体现了。”
给不明白的姐妹简单科普一下这个梗。
也是某年高考前后,有位网友发微博讲了自己朋友享受特权教育的经历。
大致就是一个双国籍清华附中国际班的学生,本可以跳过高考直升清华,却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参加高考追梦中中戏。
微博引起了热议,当然了主要是网友们的声讨,于是这位博主又发了另一条微博:“既然提到 Privilege,那我就来说说我的高傲在哪。”
文中的那句“我的高傲已经尽数体现”也开创了享誉互联网的“高傲文学”。
关于世人是如何不理解“直升清华的苦”,他塔拉也有过相似的表述,她曾经分享过一段哈佛读书心得,主题就是:各人有各人的苦。
上流社会的孩子考不上哈佛会被全家人嘲笑的苦,吃不起饭也上不起学只能和兄弟姐妹们挤在一张床上的苦,这些都是苦。
他塔拉觉得,这样的两个人现在在哈佛相遇,一起为这个世界变好做点什么,这就很有意义。
是的,他塔拉也认为给痛苦划分等级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就像这位网友说的一样:
“有人的苦是巧克力,有人的苦是泔水里加黄连。”
有的人的苦,是苦尽甘来后可以笑着回味的;但是有的人的苦,是哪怕经历了再多摸爬滚打中都无法重新直视的。
而她的这段话,放在国内高考的语境内可能会更方便理解。
那就是小镇做题家的苦,和海淀鸡娃的苦,真的是一种苦吗?
在全嘻嘻的睡前聊天节目里,他塔拉分享过自己对“名校”的认知。
海淀鸡娃的出厂设定,和其他人就是不一样的。
开车路过北外、北师大的时候,她的妈妈会说:“哎,你以后上这吧。”
而小镇做题家全嘻嘻对学历的励志是怎么建立的呢?
在她小时候,妈妈突然指着整条街的人对她说:“你知道吗?这条街所有的人都比我们家有钱,所以你一定要好好读书。”
于是,在中学的时候,全嘻嘻的妈妈就带着她,从湖南湘西的一个小镇来到了北京,花了一周参观北京的大学,以此来铭志。
听了全嘻嘻这么说,他塔拉突然想到了自己类似的经历,就是在从中传退学之后,自己也参加了游学团,去美国参观了斯坦福、uc berkeley…
作为北京以外的考生,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认知:在北京参加高考是相对容易的。
而他塔拉觉得,自己作为“身在此山中”的北京考生,当时是没有这种感觉的,所以感受到的竞争压力也是和外地的学生一样的。
这时候,弹幕已经开始对“都是一样苦”的观点表达着不满了。
“谢谢,河南考生需要和一百万个人一起竞争。”
“这叫痛苦?我广东1分差几万人叫什么?”
他塔拉可能真的不理解小镇做题家的痛苦。
她说,自己第一次认识小镇青年,是在高考后参加中传的自主招生。
当时的数学10道填空题,她一个都不会做。但是当考试结束之后,她听到外地的两个学生在讨论,说这个题北京的考生绝对做不出来。
那一刻她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幸运才能站在这里和她们一起考试。
而对于从小就听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一分等于甩掉了几万人”的小镇做题家来说,这样错10题也能擦边过线的经历,简直堪称高奢体验。
这时候弹幕飘过:
“痛苦的不是与身边人的竞争,而是突然知道我与一些大城市人的信息差,教育资源的差距是如此之大。”
是的,当你以为你只需要跟全班这50个人竞争的时候,其实有人已经出生在终点线一步之遥的地方了。
他塔拉还有很多“非富即贵”的同学。
比如爷爷派个司机就能戴着白手套来为她们开门、送她们出去玩的;
比如父母都是北大教授,自己就住在北大家属院里,来家里吃饭的也都是北大教授的。
这些人所能被加持的能量,也都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
正如她所说,“海淀鸡娃”想证明自己,证明了半天还是只能证明我生在这里。
当然了,全嘻嘻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小镇做题家。
她的妈妈是当地的一个师范大学的教授,用她的话说,妈妈提供给她的教育资源已经跑赢了当地所有的人。
全嘻嘻能考上北大,也不是一个高概率事件,不是咱们照着她的路径复制粘贴就能得到一样的结果。
她之所以能够不断咀嚼着自己“小镇做题家”的标签,也是因为她已经彻底摆脱了那个身份。她所吃的苦,也就是那种可以回过头来能微微一笑的苦。
就像他塔拉说的那样,她从湘西小镇走出来,好像就代表着有更多人被自己踩在了脚下…
没错,“踩在脚下”,代表着赢、胜利。
可即便如此,在做题这条路上已经做到了巅峰的全嘻嘻,如果能让她自己选择的话,她还是想要当一个海淀鸡娃。
是啊,谁能不知道做题的苦呢?
这条视频在他塔拉发布了“高考离谱事儿”之后又被提起,多数网友都表示语言太过高傲。
但是也有人觉得,她们只是在陈述事实,如实地分析自己的资源。
还有人认为,大家所讨厌的并不是特权,而是恨自己为什么不能拥有特权。
可能和二位哈佛北大的“人生赢家”一样,有些人并不能理解真正的小镇做题家的苦楚,那种硬着头皮孤注一掷的窒息感。
正如那位开创了“高傲文学”的网友说:
“拥有所谓特权教育对我最重要的一点不适考上了更好的大学…而是我可以更加柔和的去看待事物。”
“而网上那群人,他们的人生充满了对不公平的叫嚣,他们的字里行间里永远都浸透着嫉妒两个字…”
这让挖酱想到了《寄生虫》里的台词:“如果我有这些钱的话,我也会很善良。”
这里的“钱”可以指代很多东西。对于小镇做题家来说,或许就是成为海淀鸡娃,成为生来就和梦想学府做邻居的人。
挖酱理解这类博主做“小镇做题家vs海淀鸡娃”视频的初衷。
她们想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出身可能并不能决定一切,只要自己努力,总有一天会在高处相见。
然而我们无法忽视的是,小镇做题家往往只有靠自己,而海淀鸡娃的背后却是一个能为他/她提供资源的家庭。
在张桂梅校长还被质疑“办女校是在压榨男生的教育空间”的时候、在大山里的女孩会被强迫回家结婚生育的时候,说出“各人都有各人的苦”、“努力就会有回报”,未免有点何不食肉糜了。
有人是出生就半只脚踏进名校的幸运儿,也有人是做对了所有题都走不出大山的苦命人。
当我们没有抽中人生上上签的时候,教育资源的公平、上升渠道的多元化、工作的尊严感…这些才是更为重要的存在。
总而言之,“剩下的就交给命运”这种话,还是不要说给普通人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