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学校、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对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班主任是家校共育的引领者,在推进“双减”政策、家庭教育时空不断拓展背景下,提升班主任的家校沟通能力,营造和谐、融洽、稳定的家校关系,有利于将家校合作推向纵深,发挥学校、家庭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叠加效应,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需要智慧的沟通,班主任是家校沟通的桥梁与关键。家校沟通能力是班主任带班育人的基本能力,也是其专业素养的根本体现。良好的家校沟通不仅是信息传达,而且是情感连接;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能切磋育人方法。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班主任的同行者与工作伙伴。班主任作为家长的教育共同体,要秉持尊重、平等的原则,不以教育者、上级的身份自居,也不能以“畏难”“害怕”的心态退缩,要从家长的角度出发,理解家长的焦虑与疑惑,用心与家长对话沟通,用智慧给予家长指导,建立平等、合作、共赢的关系,形成家校正向互动的积极态势。那么,班主任如何才能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呢?
首先,了解家长需求是前提。亲师沟通是班主任与家长间围绕孩子教育所展开的信息传递和交流,班主任要能读懂家长的具体需求,保持家校沟通的一致性。了解家长需求要注重与家长的日常沟通,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渠道交流形式,观察家长的言语、肢体等信息,了解家长所关注的具体方面,如习惯、学习、交友、情绪等孩子在校表现,或是教师态度、同伴态度等外在评价,有策略性地“先报喜”拉近与家长的距离,有效降低家长的焦虑,然后“巧报忧”理解家长的担忧,委婉客观表达问题,避免家长放大或夸大问题,列出班级中实施的支持性行为,给予家庭教育操作性指导建议,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真心与耐心,从而建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关系。
其次,做好沟通中的情绪管理。沟通中难免遇到教师与家长意见相左或家长情绪激动的情形,此时教师自身的情绪稳定十分重要。教师要做到情绪平和,不急躁、不冲动,客观冷静地处理问题。同时,善于运用等待、沉默、倾听等情绪处理技巧,促进家长平复情绪。班主任要善于换位思考,理解、接纳、安抚家长情绪,建立与家长的连接,进而赢得家长的信任。
再次,掌握一定的沟通技能。沟通技能是促进良好沟通的重要基础。研究显示,非语言沟通信息传达效果远远大于语言沟通,因此班主任要善于运用目光接触、肢体响应、语调温和等非语言表达,流露出对家长的重视、关心与理解,调动家长沟通的积极性。同时沟通过程中要外化问题,尽可能不带价值判断,不否定学生或家长,而是针对问题讨论问题,就事论事更容易让家长接受。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家长的积极行动并给予肯定,帮助家长寻找正向资源和成功经验。改变语言表达方式,摒弃说教性语言,转换为以“我”为出发点的请求性语言,比如我们一起、我想、我希望等,增进沟通效果。
最后,注重不同类型家庭的不同沟通方式。学生处在不同家庭环境中,家长教养方式存在差异,家校沟通策略也不尽相同。对于高知型家庭,班主任要加强专业知识储备,用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及方法增强家长的配合度。对于高期待型家庭,班主任要通过案例引入、调整归因等形式,消除家长的不合理认知,降低社会比较,鼓励家长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对于高溺爱型家庭,班主任要在肯定鼓励的基础上陈述问题事实,指导家长促进孩子扬长避短。对于单亲家庭,班主任要给予更多理解与关注,多反馈学生闪光点,多关注学生的情绪动态,提升家长的教育信心,促进家校合力共育。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教师报》2023年06月14日第12版
作者:王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