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片土地将我们养育成了怎样的人?”带着这样的思考,山东省实验中学师生近日踏上了古城嬴城遗址和牟城遗址。
提到黄河,对于济南的学子而言并不陌生,但如果问起黄河沿岸的历史变迁,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我们希望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家乡,运用历史想象力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播撒热爱中华文明和家乡文化的种子。”山东省实验中学传统文化工作室主持人李鸿杰和他的团队竭尽全力搜集资料、开发课程,带领学生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走访7座古城,争取让学生对黄河文化和济南文化形成系统的认识脉络。
今年3月23日,山东省实验中学“沿着黄河走古城”(济南地区西汉古城遗址考察活动)正式启动,古文字学社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绘制考察路线图、制定考察方案,开启了自己的古城之旅。
(资料图片)
山东省实验中学师生在赢、牟古城寻访考察。学校供图
探古文字奥妙,做中华文字“传播者”
这场古城探访之旅,始于十几年前李鸿杰老师的一门校本课程。2007年,热爱传统文化的李鸿杰发现,学生经常写错别字,“小小的错别字,折射出的是学生对汉字文化理解的匮乏,缺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的感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鸿杰开设了《汉字文化》校本课程,带领学生走上街头巷尾,调查社会用字的规范性,为学生解释汉字的起源。他成立了古文字学社,与学生一起研究古文字的发展,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研究文字一定要和历史结合在一起。”慢慢地,李鸿杰从单纯地研究文字发展到研究济南的地方历史,“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古城,在真实的情境中感悟历史的力量,更有助于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理解。”李鸿杰和他的团队考察了东平陵(章丘)、牟城(莱芜)等古城,做了系统深入地研究,也开启了“沿着黄河走古城”的寻根探源之旅。
山东省实验中学师生在赢、牟古城寻访考察。学校供图
观古城遗址,做浩瀚历史的“参与者”
“与网红旅游景点不同,我们希望学生走进真正的古城遗址,也许破败,也许荒草丛生,但只要是真实的,就更容易让学生有代入感,有助于他们发挥历史想象力,去感受浩瀚的历史和前人的足迹。”李鸿杰说。
4月2日,“沿着黄河走古城”(济南地区西汉古城遗址考察活动)首站——东平陵故城考察活动开启。东平陵故城作为济南国的国都,居于平陵邑以东而名东平陵,因冶铁工业而兴,最终因战乱与天灾而消亡,在兴衰交替中,见证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古城隳圮的城墙,依稀残留着建造的痕迹。
为了让学生对此次考察有更深的思考和更多的收获,李鸿杰和他的团队带领古文字学社的学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我们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资料搜集、整理和策划工作,活动现场,各小组要对古城的历史发展和自己的思考进行分享。”于杂木荒草丛生中,学生郭珺杰、吴奕霏、王庆昕向大家介绍东平陵古城的布局、规模等信息,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徒步考察了南城墙与西城墙。“走在荒草、荆棘丛生的古城墙上,想象这里曾经宏伟的宫殿、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感受到了历史变迁的时间力量。通过这种项目式学习,自己的思辨能力和组织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吴奕霏说。
山东省实验中学师生在赢、牟古城寻访考察。学校供图
叩问心灵,做现代文明的“创造者”
作为古文字学社的社长,许文容钺主持了“沿着黄河走古城”活动的启动仪式,感触很深。“从小到大,我都没有上过台主持过活动,看到台下那么多领导、老师和同学,一开始我是胆怯的。老师们很耐心地教我方法、技巧,帮我调整仪容仪表,不断鼓励我。启动仪式很成功,我也感觉自己上了一个新台阶,有了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学们也在一次次考察中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牟城遗址的城墙边,学生刁予然、邵琪然、郑宇原向大家介绍古牟国的历史。牟国位于牟汶河畔,以大麦种植而命名为“牟”。“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描绘的正是牟族人在经过一年辛苦劳作之后丰收的景象。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正是来源于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这是一个民族的品格,也是我们应当继承的财富。”邵琪然表示,“通过与古城的近距离接触,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一方水土对自己的滋养,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山东省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方奎明表示,作为“山东省甲骨文特色学校”“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 ”“山东省首批基础教育教研基地”,学校将努力开发出更多像“沿着黄河走古城”活动一样,富有吸引力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高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