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大学者,得未来。
城市有行政等级,大学也有类型和级别。
【资料图】
中国大学,有公办、民办之分,有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之分,更有本科院校、专科院校之别。
在普通院校之上,还有“双一流大学”之说,取代了传统的985、211高校。
日前,教育部发布2023年全国高校名单,目前全国共有3072所高等学校,其中普通高校2820所,含本科院校1275所、高职(专科)院校1545所。
与去年相比,本科高校多了5所,专科院校多了56所,还有7所高校完成了更名。
谁是中国高校第一城?谁是本科高校最多的城市?谁是真正的教育强市?
01
全国2820所大学,都分布在哪里?
如果将本科、专科院校都涵盖在内,我国内地大学10强城市分别是:
北京(92所)、广州(84所)、武汉(83所)、郑州(72所)、重庆(71所)、上海(68所)、西安(63所)、长沙(59所)、成都(58所)、天津(57所)。
无论所有高校、本科高校还是双一流大学,北京都是断崖式的领跑,作为首都,集全国教育文化资源为一体,为名副其实的高校第一城。
同为一线城市,广州、上海教育实力同样居前,但深圳却几乎不见踪影,高校数量落后于银川、西宁、保定、湘潭等地。
根据《全国最强市,正在拼命建大学》一文分析,深圳官方虽然表示坐拥15所高校,但在教育部名单上,拥有独立招生资格的仅有8所,大名鼎鼎的哈工大(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不在其列。
令人意外的是,一向以“高考最难省份”著称的河南,省会郑州的高校数量,超过上海、西安、成都、南京等传统教育重镇。
究其原因,郑州虽然没有985高校,但拥有大量专科院校。数据显示,郑州2023年共有72所高校,其中本科27所、专科45所。
与郑州一样的还有南昌、昆明、石家庄等城市,借助专科高校得以跻身前列。
高校数量与在校大学生数量往往形成对应,高校最多的城市,一般也是大学生最多的城市。
根据《中国大学生最多的30座城市》一文分析,广州、郑州、武汉、重庆、成都、北京、西安7城在校大学生破百万。
其中,广州、郑州、武汉分别达到165.1万、139.6万、133.3万,与各自常住人口相比,几乎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在校大学生。
就此而言,北京是中国高校第一城,广州则是在校大学生第一城。
02
多不等于强,高校最多的城市,未必是最强的地区。
与所有高校相比,本科高校的多少,更接近各大城市真正的高等教育实力水平。
那么,不计港澳台地区,全国1275所本科大学都分布在哪里?
单看本科高校,城市名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北京、武汉、西安、上海、广州、南京、天津、成都、杭州,此外重庆、哈尔滨、长春、郑州、南昌并列第十。
可以看到,单论本科大学,武汉、西安、上海反超广州,南京、杭州跻身前十,天津力压重庆和成都。
广州虽然高等教育实力并不弱,且贵为在校大学生第一城,但专科院校占比超过一半,本科高校和本科生数量不及武汉等地。
同样可以看到,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居前的郑州、石家庄、昆明等地,本科高校规模的名次,远远不及全部高校,也是专科院校过多的因素使然。
据不完全统计,在大中城市中,本科高校占比不到半壁江山的城市,有广州、郑州、重庆、长沙、合肥、昆明、石家庄、太原、南宁、乌鲁木齐、苏州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全部高校还是本科高校,深圳、苏州、宁波、东莞、佛山、南通等万亿级经济强市,都处于垫底位置。
这就是教育底蕴的不同。
传统大区中心,向来都是高校重镇,集全省乃至大区内的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资源为一体,而经济强市往往着眼于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的差距,不是短期所能弥补,这在《全国最强市,正在拼命建大学》一文中有详细论述。
这也是东北F4在各大教育榜单中领跑的原因所在。
东北F4的高校数量、本科院校数量均位居前列,整体实力远高于深圳、苏州等新晋崛起的经济强市。
03
前有985/211大学,后有双一流大学。
不同的是,双一流大学以5年为建设周期,有进有出,不是每个高校都能一劳永逸。
最新双一流大学名单发布于去年,下一轮双一流大学名单要等到2027年。
根据第二批双一流大学名单,147所高校,都分布在哪里?
这是全国双一流高校最多的10个城市:
北京(34所)、上海(15所)、南京(13所)、广州(7所)、武汉(7所)、成都(7所)、西安(7所)、天津(5所)、长沙(4所)、哈尔滨(4所)。
可见,在一流高校梯队里,北京堪称独一档;
而沪宁争锋,为第二梯队;
广州、武汉、成都、西安等地齐头并进,这些城市均为高等教育的佼佼者。
与之对比,一些明星城市,双一流大学屈指可数。
深圳、苏州、厦门、宁波、济南、郑州等各自只有1所高校入围,而佛山、东莞、南通、泉州等地挂零。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轮双一流大学名单,深圳挂零。直到2022年借助南方科技大学,才完成零的突破,但离二线省会仍有较大距离。
可以看到,相比本科高校,双一流高校的分布更不均衡,四大直辖市和传统大区中心的优势更为凸显。
虽然内地31个省份几乎都有双一流大学入围,可谓来者有份,但绝大多数省份只有1-2所,尤其是人口大省。
河北,常住人口超过6000万人,但只有河北工业大学1所双一流大学。
吊诡的是,这所大学坐落于隔离的天津市,但由河北、天津和教育部共建,招生指标向着河北倾斜,因此可以视为河北的双一流大学。
而作为户籍人口第一大省的河南,仅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两所双一流大学。
这一局面看似尴尬,但已是政策倾斜之后的结果。要知道,在985时代,郑州及河南都是长期“挂零”的状态。
建设1-2所一流大学,对于郑州相当重要。
04
在世界500强大学之林中,哪些内地大学榜单有名?
关于大学排名,榜单五花八门,充水的不计其数。目前,只有4大权威榜单获得国际普遍认可:
QS世界大学、U.S. News世界大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四大榜单,分别来自英国、美国、英国和中国,其中软科是来自上海的一家高等教育评价机构,榜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得到广泛认可。
简而言之,QS关注大学口碑、U.S. New重视论文及国际合作,泰晤士相对综合,上海软科聚焦于学术。
我们以至少进入3个世界榜单为前提进行筛选,根据各大排名进行加权,共有32所内地高校跻身其中。
其中,四大榜单中全部跻身100强的,除了清华、北大,今年又多了浙大、上海交大。;
而全部跻身200强的则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8所。
而全部跻身300强的,则有中山大学,而华中科技大学除了QS只差临门一脚之前,其他均在200名之内。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以及上海大学在国际榜单上的排名,远远超出国内的认知。
这背后或许不乏城市本身的加持,也不乏深圳在学术上重金投入的因素。
当然,这一榜单仅做参考。
由于国际评价标准不同,在国际排名中,理工科院校占优,而文科高校相对被低估。
05
谁是中国高校第一城?
显然,北京各项指标均遥遥领先,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教育强城。
作为首都,北京拥有全国政治中心、 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大中心定位。
事实上,这个定位完全可以再加上“教育中心”。
北京之后,上海、南京位居前列,这也是全国高校实力最强的三个城市。
在第二梯队里,广州、武汉、成都、西安都是7所,这也是传统的985高校重镇。
广州的中大、华工,武汉的武大、华科,成都的川大、电子科大,西安的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都是传统的985高校。
在第三梯队里,除了长沙、合肥、杭州、青岛等地,一众北方城市显得极为瞩目:天津、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全部在列。
这些城市虽然经济不复以往风光,但底子仍在。
第四梯队,大多数省会城市都可以纳入这一区间。
作为全省行政、经济、教科文卫等中心,省会基本都是集全省资源为一体,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小学教育,水平都在全省前列。
至于深圳、苏州等经济强市,可以单独归为一类。
这些地区虽然教育水平不算发达、一流高校不多,但胜在经济发达、财政充盈,可以拿出天量资金来支持高等教育。
不仅如此,产业发达,靠近就业地本身就足以成为抬升本地高校录取分的筹码,如哈工大深圳校区录取分已经超过在哈尔滨的本部。
这些城市的大学水平,未来还会不断提升。
来源 | 国民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