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 > 内容页

乔维:如何评估书画家的地位|世界新资讯

2023-06-11 23:17:34 | 来源:中国文信网


(相关资料图)

时下侵染在书画圈的艺术家们,无论创作或是对艺术的点评,往往忽略了一些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在创作过程中对艺术概念的模糊化。很多书画家把精力专注于炫技上,而对作品想要表达的某些意图却难以把控,致使流布在世面上的书画作品出现平庸。而迷恋在笔墨技巧中的探索者们,都深陷在技术层面左右摇摆,一大波追随者仅凭虚名而效仿,让浮躁的书画群体乱流横飞。从主观上说书画从业者都想走捷径,在无规则的学术背景下,盲从的去寻求突破,企图走出创作的瓶颈期。实际上,看似攘来熙往的书画界,早已迷失了艺术创新的方向,在乱象丛生的书画利益博弈中,很难去评估一位书画家的地位。从另一个角度看,更多则是真正艺术批评的缺失,当下的艺术批评分为了两个导向,一个是无限度的表扬,另一个就是主观性的碰瓷。无限度的表扬是堆砌大量的赞美词语,或引用古今名人的一些经典术语,粘贴到对某些艺术作品的评论中,让一幅低劣的作品瞬间超然绝俗。反之则专门挑选名头大的艺术家,以无厘头的批评语境开涮,却不能深入进艺术家的创作核心,去探讨其作品内在的优劣根源,而适得其反的演变成了笔墨闹剧。大凡这种表扬或碰瓷的文字,无法给人以多少有价值的东西,甚至让观者对艺术的概念混淆而错乱。更别说让创作者从中有所醒悟,所谓的表扬或批评都表现在肤浅的层面,大部分评论的语境落入一种表象化中,最终都会成为一堆无聊的文字游戏。

如何评估书画家的地位,这应该属于艺术多层面的学科,但恰恰却被某些评论撕掉了他的厚重。书画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前行,按说凭借几千年积累和去伪存真的沉淀,早已褪去尘埃脱茧化蝶。事实上,目观当下的书画家都自我感觉天下第一,实质对艺术的认知退化到了蒙昧程度,甚至对书画审美缺乏最基本的觉悟。如果梳理历代美术史的学说,古人论画都能深入浅出的介绍绘画的论理,从中可以寻找和归类出艺术的法则,形成一条传承下去的路径。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详尽阐述了绘画的特性,从学理层面进行过很好的表述。他能够在繁杂的笔墨中提炼出规矩,他的画论内容广泛而深邃,在肯定前人绘画技术和经验时,警醒创作者道德与时代的价值和意义。他又特别强调艺术的形式和思想性,表达了无“意”而无“趣”的法理。大凡精通书画都懂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且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的理念,最终能够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之作就是上品。但具体到“意”和“神”在学理上称为“气韵”,而“气韵”在绘画术语中虽然是特定的构成元素,但通俗的说是一种艺术化的精神写照,以及作品表现出的神采和意境。张彦远虽然在《历代名画记》中有自己的主张,但也认可艺术是需要天赋和创造的,强调“气韵”的道法自然而又万法归一,切勿过度追求精细化的写实性。因此他倡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艺术创作的技巧必须根植于立意和用笔上,立意从某种属性上是一种思想,笔墨裹挟着思想其作品才会有生命力。张彦远的理论学说奠定了绘画的本质,他对艺术的品鉴明确了特定时期审美尺度,他对艺术的评论可以说深入画心。古人从来不盲目的去随意评价某个时代绘画态势,而是坚持艺术的客观标准,以作品去对应画家的人生阅历,深入浅出的以理渡人。今人更应该守住学术的底线。评估书画家的创作水准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要站在客观与公允的基础上,以历史和辨证的观点。切勿以个人的好恶而见优劣,坚守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更不能碰触艺术家的私人空间。

诚然,当下很多书画家对一些绘画概念似懂非懂,在把玩水墨技巧或书写中,总是禁锢在复述前人的痕迹上,很少跳出固有的形式去寻找创新,让视线拓展到更宽泛一些。人们经常说的意象、趣味、境界等概念,放到创作的实践中,有的书画家也许是一知半解,甚至不懂这些词句的真正含义。所以,他们无法站到高处去真实感受大千世界,在创作中难以表现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什么叫意象和境界,具体的讲,当你创作一幅作品的时候,脑海里会浮现出所要表达的具象东西,而具象会随着创作的情感而变化。你的价值观与审美意识都会凝结在笔端,再根据你的构思表现在作品里。而境界就是链接起你的一个个意象,呈现给观者面前的一种形式,作品的优劣是检验创作者的综合素质。看似简单实质放到应用上,期间蕴含了作者的学识和价值观,包括技法的熟练应用和创造性。

评估一位书画家的地位,就看在创作中是否把握从具象转化成意象的过程,如果只能沿袭前人的一些经验,作品就会呈现出千篇一律的模式化东西。无论技术再好也是很难提升到一个高度,作品不会欺骗真正的鉴赏家。意象如同一片树叶,看似相同实质是千变万化,因为每一个人的思维变化是不一样的,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就是一种知识积累的呈现。说的宏观和高大上一些,评估书画家就看他站的高度是否到位,因为他作品表现的境界所决定,而且能够代表了他的艺术水准。再说批评领域,目观当下对艺术的评论,无论表扬或是批评,单纯的从表层现象去评判,不会给艺术发展带来任何实际的意义。评判和定位一位书画家,要从他的全方位展开,包括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和他对世界观及价值观的认知度。如果缺失了这些元素,单从一幅作品的好坏去判断有时会落入片面,因为每个人眼中审美尺度不一样,而且创作的环境会存在某些局限性,作品随之会出现很多差异。历代画论都强调绘画的文化品位,尤其强调对画家人格与境界的要求,评估书画家最看重的是文化修养和人格的独立性。

如何评估书画家的地位,艺术批评起着决定性作用。艺术批评必须站到学理的层面,通过作品和所展现的创作程序,能够对艺术的发展起到借鉴和推动作用。而不是宣泄某种表象的情绪,或无底线的推动一些垃圾品到处招摇。现时的批评都是凭借个人好恶来认可或否定,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学术标准。事实上,评判和确立一位书画家的地位,主要看他积累的知识有多厚,去审视他的阅历和思想以及艺术技巧的熟练度,是否在作品中能够找到共性的技法。历史最早的艺术评论是南齐谢赫的《画品》,他对魏晋以来众多的画家都有过评说,可以说是对中国画评判的启蒙者。他在品评画论中总结了很好的经验,以此创建了绘画的“六法”,而他的“六法”论成为绘画艺术极具价值的理论体系。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种技法影响了历代绘画的走向,他的意义在于给传承与创造构建了桥梁,从而系统化的确立了绘画理论的基石。历代的学术和理论都是建立在实践中,是在繁琐的创作或品鉴过程中去伪存真,是通过经验所产生的理性认知和论证。如五代荆浩《笔法记》提出的“六要”论:“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就详细概述了笔墨在绘画中的实践与价值。他强调了“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理性的阐述了笔与墨的关系,笔墨相互辉映才能发挥最好的艺术效果。对应古人的画论,时下艺术批评早已退步到“假大空”的程度,去迎合书画乱局中的名利纷争,以此很难评估一个书画家的真实水准。

艺术创作需要一种思想的支撑,没有思想的作品很难走向高度,无论如何炫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即便技巧如何熟练和老道,也不可能走向高远的境界。艺术的思想性至关重要,在历代画论中都强调意溢于形,故而缺失新意和思想的定位,再唯美的“形”也无法表达某种意图。如何去评估书画家的地位,要充分关注他作品和阅历的相互关系,不可偏执于一端。同时,更要考虑到作品思想内涵与内容的丰富性。说的更为明确一点,书画家的地位是要让作品说话,作品回归自然能够创建属于自己的风格,能形成具有学术性的创新模式,才称得上真正艺术家。书画家仅凭借技巧夺人眼目,技术即便有所探索和创新,如果缺失了思想的把控和提炼,在构图形式和笔墨运转时,很难从“意象”途径中转化到一种境界。即便熟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在笔先”的精髓,心中无“意”也难以进入到“成竹在胸”的画面。艺术发展需要在创造、欣赏、批评中确立理论和总结经验,也就是说,艺术是通过审美论证与技法实践中去完善,是要经历漫长的创作实践奠定理论根据。评估一位书画家的地位,需要对照他的创作水平和思想高度,以及在学术上创建的独立体系。包括艺术内容和所代表的流派,以及个性化的语境与审美视野进行评判,除此之外皆为过眼的云烟,终究会成为瞬间的镜花水月。(文字配图选自乔维涂鸦)

x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