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浮生若梦(纸本设色)李戈晔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城苏州,七步一桥,三步一水,给人留下了柔和静美的印象。然而,苏州也有刚烈顽强的一面,从郑和下西洋到如今经济飞速发展,柔与刚、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心态正在相互影响着这片土地的风貌——无论在苏州本土的抑或在异乡生活的苏州人,身上都带着苏州这座城市的文化烙印。12月9日至22日,由苏州美术馆主办的“感知之间——苏州籍艺术家双人展”亮相苏州美术馆。本展呈现了李戈晔与沈沁两位在异乡发展的苏州籍年轻艺术家在当代水墨领域的代表作。 “作为生活在异乡的苏州籍画家,李戈晔和沈沁是当代中国水墨艺术领域中艺术创作和实验比较成功的两位女性艺术家。她们在20余年的创作实践中,以个性化的独特视角关注着当代社会的传统与现代的观念演变,关注着人与社会的相融共生,跨越传统的技法界定和图像构成,在感性和知性之间探索自身的绘画语言的表达方式——恣意而纯粹,随性而不随意,由表及里。我们从她们的作品里看到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策展人李学东介绍。 在展览现场,沈沁站在她亲手布置的现代艺术装置《晒晒》前,动情地表达了她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她说,记得儿时的苏州,随处可以见到几根竹竿搭建起来的日常晾晒景观。食品、衣物、棉被、书籍等生活必备品,经过阳光气流的蒸腾洗礼,清理可能滋生的霉变与腐败不堪,将此时此地的时空与能量“提纯”后,“收储”“转化”到彼时彼地,晾晒衣物由此得以传续。时光流转,晾晒经验的逐渐形成,成为农业文化精耕细作、世代生衍的法门。平凡日常的阶段性晾晒行为,是文明仪式的集体经验,也是指向未来的斑斓叙事。 从《婴孩》系列到《鹰鹫》系列,再到《丛生》《绽》等以菊花为造型原点的抽象系列,沈沁不断提出并拓展以“自我意识”为内核的创作主题,通过“创造-否定-再创造-再否定”的循环性自我颠覆,将绘画创作从传统的象形描绘中抽离出来,转化为临场即兴的线性书写,集书写的临场情绪和节奏、字体结构的把控、手势与身心的融合以及笔势的意念联想于一体,在尺幅巨大的画面上诠释其雄强而炽烈的艺术宣言,将基于女性艺术家独特生命体验的主体性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在张扬且不失规矩的图式呈现背后,我们还是看到了艺术家感性而又冷静的艺术思考。 知性的李戈晔是一位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当代水墨艺术语言的女性画家。从《相拥》《迷失》《流浪》《遇见》《白日梦》到《沉没》《无助》《窒息》《悬浮》《围城》《无界》,李戈晔以社会的亲身体验者和旁观者视角,通过画面来记录自己每段时间对生活的不同感受,希望更多观者在引起内心共鸣的同时,对自己所处的状态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通过对水墨的创新理解和自己的生活感受,她描述出了当代人的真实精神面貌,反映了社会发展状态存在的现实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水墨语言并与当代艺术进行着成功的对话。主观色彩是李戈晔画作语言中最具情感化的因素,也是构成其画作中情趣与格调最基本的要素。当色彩从淡雅的色调过渡到阴郁的灰色调时,画面气息却更加凝重,隐秘的含义有意设定在独特而稳定的色调当中,隐藏着无法言说的内容以及某种隐喻性的自传表述。以润物无声的艺术表达,以期引起多维度的社会思考和文化反思。年光(纸本综合)沈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