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内容页

【天天新要闻】法国数学教改波折背后有何考量

2022-12-02 15:57:32 | 来源:教育之家


【资料图】

法国教育部日前宣布了一项新的改革方案,规定从2023学年起将数学重新纳入高中必修课程,所有未选择数学专业课的高二普通班学生都要接受每周一个半小时的数学教学。新方案还包括在六年级引入数学小组,鼓励学校创建数学俱乐部等,并把2023年塑造成“数学推广年”,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品味。 是的,你没看错。目前法国在读的高三学生很可能没有上过一天数学课,这是2019年法国教育改革的结果。当年时任教育部长的布朗凯宣布取消数学在高中阶段的必修课地位,其目的是想通过提供差异化菜单让普通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营造自由发展的学校教育环境。没想到事与愿违,取消数学课的改革造成了大量法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掉队,尤其是女生对数学的放弃,加剧了潜在的数学人才供应不足、甚至性别不平等现象。据法国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显示,过去三年中,法国高中数学教学时间和理科生人数双双减少,法国中学的整体数学质量也已是经合组织国家中垫底。 因此,现任教育部长恩迪亚耶日前推出新政,希望通过修复数学地位及时阻断人才流失,促进性别平等。 但是人们可能会问,法国不是数学强国吗?今年刚拿下了第13个菲尔兹奖,历史战绩仅次于美国,还有阿贝尔奖、沃尔夫奖等众多奖项都是对法国数学研究价值的认可,为什么中等教育没有反映出这种卓越性呢?关于这个反差,政府的政策干涉有较大影响,也与法国的人文环境和政治文化特点有关。 数学学科的自身规律加上政府的干涉,使得法国的数学研究与国民教育明显脱节。 数学是用抽象的方式看世界,而法国悠久的哲学传统无疑在这方面助推了本国的数学研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世界顶级的数学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17世纪的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尔,他不仅用一句“我思故我在”完美诠释了深刻的哲学思辨,还开创了解析几何。然而,法国重视哲学教育的特点,往往要到高等教育阶段才能看出效果。相比之下,中学阶段的哲学对数学赋能还难见成效。 与此同时,在过去30年里,科技的进步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全球问题和社会危机,科学却不能提供完美解决方案,这也对数学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很多年轻人开始厌恶数学,觉得高中数学课要求过高,且对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没有任何用处。法国政府采取了与现实妥协的做法,通过一次次教育改革不断降低数学在中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法国高中学生在高二进行文理分科,可选择文科、经济社会科或理科。2019年的教改取消了这种做法,代之以“公共基础课+自选专业课”模式,数学被改为选修科目。这种改革自有它的积极意义,比如可以为大学的专业选择提前作准备;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等,但结果却是选修数学和理科科目的人数大幅下降,尤其是女生数量。官方数据显示,在2020、2021年两年间,女生选择理科数量下降了28%;在每周学习6小时以上数学的高三理科学生中,男生人数下降37%,女生则下降61%:这种对比甚至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2021年,法国超过半数的女生在高二结束时放弃数学,这一方面归结于课程改革提早了她们对未来专业的规划,比如打算在高中毕业后选择生物或医学的女生就会在高三集中学习科学技术和物理化学;准备选人文科学或商科的女生则会在高三集中学习历史、经济或地缘政治学。但问题在于,缺乏良好的数学基础不仅会限制大学专业的申请,也会对日后的专业深造形成羁绊。 更令人担忧的是,女生的这种选择还受到了根深蒂固的性别意识和固化的等级制的影响。法国人自幼接受哲学教育,既崇尚抽象的自由,又笃信笛卡尔的思辨精神,因此法国人虽然个体意义上爱好自由,心理上却存在明晰且有界限的行为领域,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愿意遵循规范社会身份的秩序及潜规则。这种“位置感”在教育上表现为外在的选择自由与内心的自我怀疑和约束。女生在“自由选择科目”时,固有的性别偏见、刻板的职业印象、高度等级制的官僚文化等法国政治与社会特点都会左右她们的决定,传统偏见会提醒她们,一些与科学有关的职业是男性化的,不适合女性,如果进入那些行业,就会让自己变成少数群体,因此数学不是女生的天然选择。 可见,马克龙政府的教育改革并非只是让数学回归高中那么简单,教育领域中的男女不平等还涉及整个社会的性别平等、女性地位以及公正问题等,需要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去推动。而在大国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科学人才的短缺更关乎法国能否在数字化时代保住自己的大国地位。马克龙政府对高中数学地位的“修复”虽然已经启动,但能否真正修复法国的社会裂痕,还需拭目以待。(作者系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x
相关新闻